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2020年1月20日,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体现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急迫性和挑战性。为此,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应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在全员育人中守土有责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担当。
第一,守牢信仰。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带领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对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第二,守住使命。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业师,更是人师,他们的价值在于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的使命表现在为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做的工作上,体现在为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奋斗中。
第三,守护课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政治强、情怀深、自律严,更要人格正、思维新、视野广。要善于讲好理论,注重实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带领学生深刻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学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丰富实践中理解中国梦。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让青年学生提升理想信念、思维水平、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
在全过程育人中完善机制
全过程育人要求把铸魂育人的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应当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动员各方力量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入口关。从数量上,根据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足额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从质量上,要选优配强一批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骨干从事专兼职思政课教学,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经验丰富的党政管理干部和符合条件的辅导员等,还要积极开辟社会课堂,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走上讲台,讲授丰富多彩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提质增效。
狠抓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关。思政课教师队伍要长期保持高质量,管理考核是关键。要严把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任职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同时,在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表彰推荐等环节给予多方面的量化管理,以此不断激励和约束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设置思政课教师的退出关。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保证高质量,还需健全退出机制。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要对思政课教师从严要求,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教师标准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
在全方位育人中主动作为
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两个巩固”的历史使命。在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的氛围中,思政课教师更要全方位发挥优势,切实担当起高校学生铸魂育人的重任。
主动引领,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校的各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推动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应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同专业教师一起,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高校所有课程建设的各环节、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推动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主动融合,推动思想育人与实践育人高度统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仅立足于书斋,扎根于课堂,还需延伸到生活实践。思政课教师不但要站稳课堂,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善于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与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打通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的育人场域,融合多方力量,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从而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自主创新和协同合作的能力。
主动创新,推动以网育人与以文化人有机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话语体系,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和话语权,推动高校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推进文化育人,善于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用新思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动承担,推动情境教育与示范教育融会贯通。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社会突发事件和敏感热点话题,做好情境教育和示范教育。比如,在当前防控疫情的严峻现实面前,思政课教师除了要积极向学生宣讲防控知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感教育、法治教育和感恩教育,守好铸魂育人的责任田。以这样的教育示范,引导学生从多元选择中感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思考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坚定自信心、消除恐慌感,培养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选择有担当、有作为的人生道路,成长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独立人格尊严、正确价值取向的健康个体。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