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县委印章,极为罕见。
在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就珍藏着这样一枚县委印章。这枚印章是1927年中共江苏如皋县委印,距今已有90多年,为国家二级文物、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
这枚珍贵的印章,有着一段红色的传奇。
1
1965年初秋的一天清晨,在江苏省如皋县原民政科招待所凌乱矮小的旧房旁,工人们在原中山钟楼西县民政科招待所门口的地下,发现了一个不太大的砖砌的圆拱,看上去完全是人工制作而成,但又与下水道无关。
众人将圆拱挖开,一只平边铁锅呈现在面前,只见铁锅上有木头锅盖,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双女人的绣花布鞋。此时,绣花鞋已风化,手一碰就成灰。铁锅虽已锈蚀,但仍可勉强端出来。揭开锅盖,里面的东西更让现场的人大吃一惊。只见锅内放着一副脚镣、一把刺刀、三排子弹(100多发),均已严重锈蚀。
挪开刺刀、子弹和脚镣,意外地发现放在铁锅正中间的一枚石质印章。
这枚印章由一块青田石制成,素净典雅、上圆下方,圆高0.15厘米,方高1.9厘米,印面从左至右镌刻着“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十二个火红的阳文小篆字。虽经岁月淘洗,但印章毫无损伤,保存完好。
这枚印章是什么时候刻制的呢?
如皋县委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家展开调查鉴定。经过鉴定,这枚印章是早期中共如皋县委使用的公章,埋藏印章的地点原是国民党的看守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关押过我党许多革命志士,有许多同志在这个监牢中受折磨、遭摧残,直至英勇牺牲。据此可以断定,刺刀、子弹、脚镣和这枚印章是革命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埋入地下保存下来的。
那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谁呢?又是怎样遗失的呢?
2
专家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逐渐揭开了尘封的历史谜底。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摧残。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决定按行政区划来组建党的组织,以省设立省委,省委之下设置县委以指导区委、支部工作。6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7月,中共如皋县委在如皋城南福成庵秘密成立,成为江苏最早成立的县级地方党委之一。此后,如皋县委策划组织声势浩大的“五一”农民暴动、红军游击队伍、中国工农红军武装。
然而,在残酷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中共各级党组织甫一成立,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围剿、疯狂镇压。如皋县委主要领导也是国民党反动派重点缉拿、屠杀的对象。
1929年1月16日,上海出版的《申报》专门报道了缉拿中共如皋县委书记徐芳德的消息,文中还提到了如皋县委印章的下落。文中记述:“前经县政府悬赏通缉之共党首领徐芳德,于10日上午在卢港区贲家巷地方,被驻防该处之公安队拿获,其护兵二名,一名杨立轩被‘击毙’,从杨身上搜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江北总司令印,及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各一方,一为长方形,一为正方形,均系石质。徐之身上,搜出手枪盒炮各一支,子弹44粒。”
专家分析,根据徐芳德同志当时的身份及负伤被捕、杨立轩同志英勇牺牲等事实,可见以上报道属实。《申报》所引印章的全文,与这枚新面世印章的全文完全相符。古称“关防”的军用印章,一般都是长方形,故从杨立轩同志身上搜出的长方形印章,应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江北总指挥”大印,而正方形石印应该就是这枚“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章。而且,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如皋县委大印都没有受到损失,那么这枚印章应该是此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乃至大革命时期(1926年9月—1927年7月)的中共如皋县委印。由此可以断定,早期的中共如皋县委印章,在徐芳德同志被捕时落入敌手。当时,徐芳德同志正担任中共南通特委委员并兼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
徐芳德,又名徐芳,字泽生。1901年出生于如皋江安六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信念坚定,作战勇猛,被誉为革命军中“当头炮”。1927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成立后,担任县委委员。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的如皋、泰兴两县农民暴动即“五一”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始终坚守在暴动区。1928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重新建立,徐芳德当选为县委常委兼组织委员。他深入镇涛区开辟工作,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先后奇袭国民党九华公安分局、下驾原公安分局,亲手处决了国民党如皋县参议会参议员、沙田局局长刘仰琨和巡长祝培初。1928年11月,徐芳德出席中共南通特委召开的6个县县委联席会议,当选为南通特委委员,并接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1929年1月10日,为把如皋西乡和镇涛两地的游击队集中整编,他与两名战士深入敌后,被敌人包围,由于寡不敌众,突围时一名战士牺牲,他左臂、腿部中弹,不幸被俘。押解到如皋后,敌人严刑逼供,令叛徒劝降,他均不为所动。1月27日晨,徐芳德被敌人杀害于如皋北门,年仅28岁,就义前,他不断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出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整整20年后,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
3
徐芳德同志牺牲后,又是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将这一土地革命时期象征基层红色政权的珍贵文物,冒着生命危险藏匿地下呢?
经过调查发现,当年国民党如皋县公署女秘书李蕴玉,极有可能就是革命遗物的保存者。
李蕴玉是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吴丹枫的妹妹,我党利用她丈夫董雪山时任国民党如皋县公署“大内总管”总务科长的时机,将她安插在如皋县公署内工作。李蕴玉在1928年“五一”暴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掩护了我党不少同志。种种迹象表明,把这枚如皋县委印章和脚镣、刺刀、子弹埋入地下,与她密切有关:一双绣花鞋,表明了保存者的女性身份;印章、脚镣、子弹、刺刀,极有可能都是和徐芳德同志有关的遗物,埋藏在敌人看守所的下水道边,是当时最安全也是最合适的地点;用砖精心砌成一个圆拱,即是对革命遗物的保护,更寄托了对革命同志深深的祭奠,对人民英雄无限的敬仰。
辗转反复,这枚印章终于失而复得,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一方大印,承载了一段血色岁月,也铭刻了一串英烈的名字。从1929年初到1933年春,仅仅5年时间,就有徐芳德、吴亚苏、韩铁心、王玉文、汤士伦、穆子奇、于咸、吴汝连等8任如皋县委书记相继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风雨如磐的年代里,徐芳德、吴亚苏、韩铁心等共产党员毅然挺身而出,无所畏惧地站在了狂风巨浪的潮头。他们赤胆忠心、凛然赴死的革命精神,在苏中大地上播种下红色的种子,也激励了李蕴玉同志拼死保存革命遗物。
敌人的血腥屠杀,没有能让共产党人低下头颅,更没有摧毁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正是这些热血志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作者单位:江苏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