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天下的明月夜确是有那三分,那么其中的二分便是在扬州了,一分自然是洒在了瘦西湖上,另一分被蓄在了古运河里。
风情自古出扬州,尤其月夜下,秋雨中,瘦西湖自然是占去大半,但若是将“风情”二字用在古运河身上,我便有千万个不同意了。古运河确实有水的一般风情,但是她历经了许多风雨,饱览过千帆争竞,看遍兴亡盛衰,乾坤挪转,流淌过血泪,结痂处留下了厚厚的疤痕。她是沧桑的,也是厚重的,甚至舀一勺水,抿上一口,都是略显苦涩的。
扬州段的古运河是扬州的精魂所在,她闹时,扬州便索性张狂;她静时,扬州也跟着宛若处子。如今的古运河是安静的,她历经了千千万万个月夜,很美,却不张扬,犹如薄纱一条轻坠在了千年扬城的肩上,好似风稍微吹得用力些,它便可扬长而去,飘飘欲仙了。幸运的是,扬州的风不大,所以这条薄纱依恋了扬城千年,而扬州城呢,也是恋旧的主,对如影随形的老物件,多的是一份难舍的情怀。
是啊,扬州城所经历的,古运河可谓是历历在目。鼎盛时期的扬州城,弄得运河两岸也是歌吹沸天、车马如川,甚至连河道上的行船也有堵得万分恼人的时候,那时的运河阅尽了人世繁华,催生出了无数佳话,她尽情地享受着这份美妙的狂欢。譬如居于江都邵伯的“大马头”,如今只是一副寂寞的石牌楼,枕听着运河故道,水流汤汤。可据史书记载,元朝时,因大运河而兴的它便是举国有名的水上中枢,就单单明隆庆年间,每年过境邵伯的瓷器便有40万件,盐运超400万大引,可谓盛极一时。后来,扬州城遭了空前的劫,运河里的水都染红了,犹如残阳倒影,粼粼的,泛着她的血泪。历经繁华,蜚声遐迩之际,却也是磨难重重,饱尝了战火的苦厄。于是,扬州城变得深沉了,运河也由此缄默,在无情的历史岁月面前,她都变得异常坚毅。
我是一个外乡人,总是想试着尽快熟悉这静美的扬州城。但凡闲暇,就喜欢穿过东关街坐在“东关古渡”处的一块石凳上,默默地注视着运河,时间久了,会发现古运河的水面也会微波阵阵,搅得月光稀碎稀碎,分散在好几处。有时龙舟突然经过,一声船鸣悠扬,激荡起的浅浪在街灯下犹如飘逸的彩练。当一阵微风拂过,你会醒来,是那般的不情愿,所以还是会在石凳上注视着刚才月光下运河里的那一潭,然后去回味方才发呆所带来的简单与美好。那时那刻,心无旁骛,即便身后是洒满葱花的豆腐脑,是热气腾腾的大煮干丝,是馄饨就着小汤包,是臭豆腐一阵阵的吆喝,是用山楂蜜桔串成的糖葫芦,是酥香松甜的秦邮董糖,也不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了。我渐渐地爱上了在运河边上发呆,然后喜欢轻吟:扬州古城,运河佳境,素有好风月;风轻吹,月华摇,龙船徐驰,水光潋滟;夜朦胧,水朦胧,轻踏月色三两重;扬州慢,运河牵愁,凝有醉绿,隔断了人世与仙尘,微波漾漾,清曲袅袅,人歇稍泊清水幽;一声欸乃,点晕那静好古运河,是一圈再一圈,是千年再千年。
扬州城里的月下运河是美,扬州城里的人亦是如此。运河边上总是能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平时随身携带着老四样——抹布、筷子、铲子与垃圾袋,在运河边上拣拾着垃圾,擦拭着运河边上的石凳雕栏,除去人行步道上的污渍,摆放好乱停放的非机动车。到了旅游旺季,他们还会为游客免费提供旅游指南、紧急救助、爱心茶水等10项特色志愿服务。有时在大雪天中,我们都能看到红马甲们顶着风雪,一铲一车,畅通运河两边的游道;纠纷堆里,红马甲们苦口婆心,解纷排难。春风化雨润心田,红马甲成为了扬州城的流行装,造就了扬州城运河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名。全长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自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而在大运河沿线众多城市串起的璀璨文明项链中,与大运河同龄的扬州,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最夺目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大运河畔的扬州城内,沉淀下众多人类文明的结晶,留存至今的,每件都被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视若至宝,扬州人对大运河的爱是真诚且炽热的,这一点在世间无与伦比。
如今,扬州这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运河名城,正在深耕细作着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积极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运河文化产业、运河特色乡村建设和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示范,处处体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着力打造时代所赋予的“世界运河城市之都”的金字招牌。
美丽且厚重的古运河,沉浸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尽情享受着新时代的腾飞繁荣,她会感慨,她会憧憬,她更多的是在积蓄,犹如正在蓄力的扬州城。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党群工作局)
责任编辑:高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