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中国明清思想史上,泰州学派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2018年,在首届“江南文脉论坛”上,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提出,在江苏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中,要重视泰州学派的学术研究。2019年,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设立泰州学派分论坛,成为唯一一个区域分论坛。沉寂多年的泰州学派,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及其主要思想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人。其先祖原先住在苏州阊门一带,明初,迁徙到当时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泰州安丰盐场做了煮海为盐的灶丁。作为王阳明弟子,其思想立场总体承续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圣愚无间”,但亦有稍许变化。
一是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说。“百姓日用即道”实质为“率性之谓道”的另一种表述,与阳明心学“现成良知”理论有密切关联,是泰州学派的核心要义。王艮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地位,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百姓日用”中无不体现出“道”(良知),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二是主张明哲保身论。“明哲保身论”把“安身立命”作为伦理道德出发点,认为人的生命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应以保身为前提,身保才能保国保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应变之权”,在重大关头能以身殉道,但一般并不提倡。三是创立淮南格物论。“淮南格物”是王艮的一个核心观点,他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的“物”上,而不同于阳明关注于“知所先后”的“知”上,以“身”为物之本,进而提出了格物即安身、爱身、敬身之义的见解。
应该说,王艮的主要思想学说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又有“回归孔孟”“倡明圣学”的思想诉求。他竭力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并希冀在追求“愈平常愈本色”“愚夫愚妇与知能行”的儒学平民化过程中,实现伦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说不同,以“正身”解释“格物”的意义,更提出“格物”的第二个要点,即“安身”,且把“爱身”置于传统道德原则相同的地位,这与传统理学有了重要差异。
二、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承
据清末民初袁承业所编的《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记载,泰州学派创世人王艮的弟子“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遍及江西、安徽、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多达487人。其中,载入《明史》者20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30余人。王艮的弟子中,以王栋、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通过学术思想创新和各类讲学活动,使得泰州学派影响范围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派。整体看,泰州学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开创阶段(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一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淮南格物”论和“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是泰州学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奠基时期。
兴盛阶段(16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泰州学派以王栋、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通过学术思想创新和各类讲学活动,使得泰州学派影响范围扩大。
顶峰阶段(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在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徐光启等人的影响下,晚明社会掀起了文艺思潮和科学思潮,对明末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纵观泰州学派的传承过程,从王艮走出安丰场去拜师王阳明开始,泰州学派就开始得到传播。不论是重视工夫的人物如王栋、罗汝芳等,还是“越轨”人物如颜钧、何心隐、李贽等,其价值观的基础并未改变,只是他们的受众对象由士人精英转向一般大众,叙述方式由抽象玄理转向日常生活。
三、泰州学派的社会影响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指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就地域范围而言,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传播以泰州为思想传播的中心极点,以长江流域为主要扩散地,辐射到全国十多个省份,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梁启超在《节本明儒学案》一书眉批中说:“日本自幕府之末叶,王学始大盛,其著者曰大平中斋,曰吉田松阴,曰西乡南洲,曰江藤新平,皆为维新史上震天撼地人物。其心得及其行事与泰州学派盖甚相近矣。”
泰州学派对近现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些人物也有深远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则属梁漱溟。王艮、王襞父子对梁漱溟一生思想与行动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泰州学派作为平民儒家学派,其倡导并实践的基层开设讲会,建设家族组织,建立祠堂宗会,设立义仓、义学、义田等,对梁漱溟早年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有重要影响。
在泰州学派一些思想家那里,传统儒家价值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在百姓日用中就实践且表现着。泰州学派的理想是,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伦理更为提高一步,变成自觉的所能所知。实质上,是把传统儒学的价值世俗化了。
四、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
泰州学派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思想遗产,特别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今天研究泰州学派,应注重提炼和展示蕴含其中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泰州学派而言,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儒家传统。“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泰州学派崇尚实践、重视实践。作为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反对引据经书、空论经义,主张行高于知、行胜于言。王艮在经商致富后,主动投入乡村,治理乡村;面对灾荒,主动投身前线,赈济灾民。他倡导“昕夕手持而躬践之”,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被国学大师钱穆称为“王学唯一的真传”。
其二,赤身担当、敢作敢为的精神品格。泰州学派在当地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王阳明等许多理学家不同,王艮的思想及其实践,具有冲破士大夫要平民百姓安分守己的“思出其位”的气魄,要把理学变成不仅是士大夫的学问,而且是百姓的日用之道。王艮认为,个人必须提升修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他倡导的“淮南格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在王阳明的“良知说”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间一个关键的转折,“化民成俗之功,不在阳明之下”。
其三、以民为本、安民乐民的思想追求。王艮把平民作为传道讲学的对象,认为学问并非士大夫口中的大道理,应从平民百姓最为关心的生活开始,以“百姓日用”为中心向其他领域延伸。他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现成良知”“快乐之学”等观点,突出显示了以民为本、安民乐民的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