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这样写道:“革命将军老据鞍,豺狼当道敢偷安?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乌延黎庶欣公健,此日江南一例欢。”这首诗是对朱德的赞扬,其中“甘为民仆”也是董必武为官态度的真实写照。
董必武先后担任过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重要职务,可以说是一位“大官”,但他从不把自己当作可以凌驾于党和人民群众之上的“大人物”,反而一直把自己比作“布头”“配角”与“老牛”。他经常对家属和战友们说,我好比一块补补丁用的布头,哪里有洞洞,党要我去补,我就去把它补起来。轰轰烈烈的工作固然需要人去做,但补洞洞的工作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俗话说,小洞不补,大了二尺五。补洞洞的工作搞得好不好,也关系到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董必武还告诉子女,演戏有主角、配角之分,京戏叫配角为“跑龙套”。光有主角没有“跑龙套”的,就演不成戏。要演好一场戏,主角要认真演,配角也要认真演。干革命也是一样,要认真把各项工作做好,不论是当主角还是“跑龙套”。
不管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董必武从不摆老资格,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甘当“一块补补丁用的布头”、革命的“配角”。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个别领导干部出现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等不良风气,董必武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初心本色,还严厉约束自己的亲友及部属不能搞特殊。当时,董必武被分配住进一座王府大院。他一进门,就发现走廊里铺着崭新的地毯,他边走边看,严肃地问:“为什么要铺新地毯?立即把地毯撤掉!”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是老百姓的勤务员,绝不可以因为进了城市,就贪图享乐搞特殊,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
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纷纷写信要求其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问题。董必武一律拒绝,并回信申明,“革命不是做官”,“想凭借我的力量去找较好的事情”是错误的,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他严正指出,“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他还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二是不许以他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三是不许接受礼物。不论谁被调到他身边工作,他都首先申明这三条规矩,谁也不能违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
董必武的一生,正是这样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自建党以来,“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标识,始终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所在、力量源泉所在。对如何秉公用权、如何执政为民、如何遵规守纪,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找准“度量衡”、自套“紧箍咒”、严守“警戒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