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有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前506年——前443年),本名言偃,后世尊称言子。他出生于吴地,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在上述引语里,孔子首先严肃地批评了以能养父母为孝的流行观点,教导说,如今开口高谈阔论所谓孝的人,常把孝道误传为养父母之道,这种说法把标准降得太低了。若说养,动物中的狗、马都能做到这一点。譬如人养狗、马,狗知守御,马能代劳,但它们根本不知有敬。为人缺少敬重父母的道德品质,岂不与狗、马相等同?那还有什么用呢?这一教导,使言子孝的观念升华到敬的境界。
言子的故乡,在今天江苏常熟的虞山地区。水乡泽国本应繁荣富庶,然而,两代君王阖闾、夫差自恃强大而东征西伐,使百姓饱经战乱之苦。言子取名偃,寓偃武修文之意,但现实恰恰走向希冀的反面。他11岁时,仇恨邻国成为庭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吴王夫差昏庸无道,少年言子郁郁不乐之余亦关注国是;弱冠之年取字子游,训名偃,寄寓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直至22岁离家北上,幸遇圣师,学礼有得,得悟“领恶而全好”(《礼记·仲尼燕居》)。可见,言子学礼是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的促动,也是其生命深处的自我呼唤,而这种呼唤就是“敬”。这种“敬”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自生自在的庄严,是人的一种不可予夺的内在志气。
学礼四年,乃有所成。公元前482年,25岁的言子出仕鲁国武城宰。礼教行政,重振礼乐,循“敬德保民”之理,集合武城子弟,传授儒家经典,终有“弦歌之治”。学兄澹台灭明(子羽)长言子6岁,曾向孔子表示在自己学成之后愿意留在老师身边做事,没想到孔子以“貌恶材薄”之言辞谢。灭明一气之下,重返武城故里。言子认为子羽有敬事于老师的人生志向,尤其钦敬其一身正气、公私分明,倍加称赏之余以礼相待,终得耿介之士,如虎添翼,武城政通人和。
子夏曾说:“敬而无失。”孟子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仪交往中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是尊重他人和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武城大治,言子与澹台灭明同心亲厚。但是,每谈到吴国,言子总是泣不成声。作为“回敬”,灭明决心把先进的文化教育传播到落后的荆蛮之乡,也是帮助学弟实现宿愿。灭明“南游至江”,在吴国都城西南18里处的太湖之滨,建学授业,“名施乎诸侯”。公元前480年,言子到都城述职,顺便拜望恩师,以灭明成就禀告,令老师叹息且自责,“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并进而有言,“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言子以敬交人,又因敬立功。武城大治,72岁高龄的孔子南游鲁国,闻弦诵之声阵阵,不禁莞尔言之:“割鸡焉用牛刀?”如此情景,则让人不难理解两年前(前482年)孔子登观出游时言子问叹受教的乱世求治的思想了。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同”理想、“小康”盛世,虽为孔子口出,但必须看到其时其境——“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参加鲁国太庙腊(蜡)祭,已然殊荣,为什么偏偏是25岁的言子随侍?教学相长,只有干练机敏且心领神会之人,才能恰当问疑以成老师思想汹涌磅礴之势。这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显明礼敬思想。若结合“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来看,传统所说的“孝”的精神内核也不再是孝本身,而是“敬”,也正是这“敬”,把原来局限于血缘家族范畴的“孝”衍伸至家国天下的阔大恢宏。
言子北上学儒,登观受教,武城弦歌,倡以礼乐治天下。无论是从个人交往还是从政治实践来看,言子的所作所为皆表现出礼敬思想的价值内涵。在他那里,“敬”不仅仅是一种敬意和尊敬,更是合乎人类本性的一种诚敬庄严。尊敬灭明而用其能,诚敬生民而弦歌武城,直至晚年回吴讲学,把中原发达文化带回江南,造福江南。“圣贤道被天下万世,尤深于所生之乡,惟吴古为荆蛮,文身断发,混于龙蛇,自泰伯之至德,延陵之高风,俗始一变,迨言公北学,而孔子之道渐于吴,吴俗乃大变,千载之下,学者益众,家诗书而户礼乐,东南学道之宗,实言氏启之。”播礼江南,敬而力行,改一地风化,领故国文明,“是必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群蒙之真气魄”。
传统文化是祖先的智慧结晶,其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则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儒家思想属于在朝入世的思想形态,汉以后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敬”是一种庄严纯正的境界,是至纯至洁的。“敬”是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其功不绝。今日世界,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全人类共同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国家之间更需要携手抗疫,彼此互信互助。“和而不同”,彼此礼敬,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和大智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历史的主体,应本循礼敬思想,做好自己,敬爱他人,心系国家,才能真正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