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脉:汉韵楚魂

发布时间:2020-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素平    

提起徐州,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近年来,作为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着力挖掘文化根脉、打造文化品牌、凸现城市特质,彰显了独特的文化自信。

汉文化看徐州

公元前202年,徐州丰县人刘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由此拉开了两汉王朝405年历史的序幕。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位由农民上位的皇帝,其故里自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目光聚焦的对象。

汉朝初期形成的文化,今天看来,显得不是那么成熟,甚至充满乡野味,但作为汉王朝的发祥地、汉代开国皇帝故里的徐州,在我国历史文化各域中自有其引人瞩目的一面。

从战火中诞生的汉朝,沿袭秦朝各项制度,着力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实施与民休息、清静无为治国方略和轻徭薄赋的利民政策,很快恢复了活力,开启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局面。

徐州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汉代遗存,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文化名片,惊艳世界、享誉中外。尽管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文化发源地,但大量的汉文化遗存与积淀,使汉文化看徐州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汉文化遗存在徐州

众所周知,徐州汉文化有三绝,分别为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这也是我们打开徐州汉文化之门的三把最重要的钥匙。

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就是一座固化的地下博物馆。受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盛行。地位越是尊贵,墓葬越丰富,墓地建筑、生活器具、文物文献、俑兵陶奴等,应有尽有。

一看汉墓。徐州是刘邦、萧何、张良等人的故乡。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将其同父异母弟刘交封藩徐州(时称彭城)为楚王。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徐州有12位楚王,东汉时有一位,共13位。东汉时,楚国改封彭城国,徐州境内又历5代彭城王。加之东汉时又在彭城以东封藩下邳国(现也为徐州市辖),共历4代下邳王。据统计,徐州境内先后有两汉藩王22位,加之四百余年时间繁衍而生的藩王世系,徐州地区汉墓数量空前巨大。

迄今为止,徐州汉墓已发掘清理近300座,在这些形式各异的汉墓中尤以十几座汉代王侯陵墓最具规模,龟山汉墓是徐州汉墓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夫妻合葬墓。墓葬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几乎将整个山体掏空。共有15间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的墓室,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工程之浩大、技术之精细、宝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汉代画像石。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朝同治年间《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解放以后,先后在徐州的铜山、睢宁、新沂、沛县等地多处地方,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实际对外展出600多块。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典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刻中有车骑出行、宾主宴见、击剑比武、乐舞百戏、奔逐狩猎、耕种纺织、珍禽异兽、仙人捣药、玉兔守鼎等图案,是研究汉代社会的一部绣像的史书

三看汉兵马俑。晚于秦兵马俑出土10年的汉兵马俑,甫一面世,就引起轰动。位于徐州狮子山的汉兵马俑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位于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是刘戊墓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两处遗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徐州狮子山共发现兵马俑坑六个,出土兵马俑4000余件,均为陶质,且有彩绘。这批陶俑种类繁多,有车兵俑、步兵俑、骑兵俑等。这批汉俑从气势上看,不如秦俑,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厉行节约,所以汉俑形体比秦俑缩水了不少;二是汉俑已经开始模具化制作,较之秦俑写实的特征,更具写意化的艺术特质。不过,汉俑的列阵、建制、武器等依然具有较强的纪实性,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特别是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雕塑文化等的重要窗口。

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新时代,徐州如何坚持特色,更好聚焦文化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强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与信心,是必须要思考的。

继续坚守汉文化的底色。坚守就是最好的继承。新时代,继续坚守、传承好汉文化,是徐州人的神圣使命。一方面,切实加大对汉文化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已经面世的各种汉文化标志物的呵护,使每一件文物都成为传播汉风古韵的独特音符。另一方面,坚持抢救性挖掘与保护性封存相结合,宜采则采,宜封则封,让每一次发掘都在最恰当的时刻。

不断拓展汉文化的外延。徐州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但并不是汉文化发展的唯一地域,历史上两汉都城西安和洛阳的京城文化,以及遍布全国的诸侯方国的所有文化,其实都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在众多汉文化发祥地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首先得益于对当时秦文化的继承和楚文化的融合。当前,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充实徐州汉文化的内涵。同时要与徐州的彭祖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携手并进,不断拓展汉文化的外延。

着力丰富汉文化的传播力。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徐州在传承、传播汉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但依然可以借助大众传播手段,让汉文化更快捷更深入地走近人们的生活。进入新世纪,我们迎来品质消费的时代,文创产品在文化消费中的比重逐渐递增,成为新生代的消费热点。据观察,以徐州汉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徐州文创产业依然处在起步阶段,亟需加大开发和传播力度,以更丰富的形式走出徐州、走向全国。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法规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