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孙景坤:深藏功名 坚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1-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山 南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英雄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今年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翻阅孙景坤的人生档案,一个共产党员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本色不改的故事令人震撼。

1948年,刚刚分到土地的孙景坤为了报答党的恩情,告别新婚仅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没有念过书的孙景坤逐渐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意志顽强、忠诚坦荡的共产主义战士,战辽沈、打平津、挺进中原、解放长沙、转战海南岛,多次负伤、屡立战功。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最不能忘记的是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的那场苦战。19521027日,第三次入朝的孙景坤闯进了357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那时,阵地上的38连只剩下副连长和5个战士,大伙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到达战场后,孙景坤立即加入战斗,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激战至半夜,最终守住了阵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后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正如在战场上的一鸣惊人,战斗英雄孙景坤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务农。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孙景坤想的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开始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自己的爸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父亲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孙景坤常说: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