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八个相统一”包含了教育主客体关系、课程性质定位、育人形式方法等要素。其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根本要求。准确理解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含义,探索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路径,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立足点。思政课的建设性源于它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定了思政课建设性的基础。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挚感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知行合一是关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行合一不局限于个体的道德修为之上,而是着眼于社会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政课教师的知行合一是坚定信仰的真正表现,也是发挥思政课建设性最具说服力的体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时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反思自身的言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注重对自身的锤炼,从而做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坚守高校思政课批判性的正确方向。思政课的批判性主要是指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在新时代,坚守高校思政课批判性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主旋律与错误思想的界限。当代大学生是活跃的群体,也是各种思潮的受众与载体。大学生因为其所特有的思想成长阶段的特征而富有批判精神,常常会怀着质朴的情感和热情去批判性地思考国际大事和社会热点,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由衷的热爱。思政课教师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系统的掌握和专门的研究,又要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来引导学生。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结合的水平。提高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结合的水平,要有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地认识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是辩证统一的。建设性对思政课自身发展和完善具有正向推动性意义,即建设性是“立”;批判性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剔除错误思想和思潮,反向推动思政课自身发展和完善,即批判性是“破”。思政课的建设性离不开批判性,必须借助对批判性的正确把握,才能发挥思政课的建设性功能;思政课的批判性本身也蕴含着建设性。如果割裂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关系,那就容易失去理论的彻底性,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为此,思政课教师既要主动转换视角,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直面当下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问题,与大学生共同思考,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关心现实问题,将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结合聚焦在中国发展变化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