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纪念馆有一个纪念厅,叫情归厅,里面陈列着50多幅历史照片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灵车。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我们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心中的缅怀让我们的思绪又飞回到44年前那个泪花与雪花交织的日子。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了总理生前的三点要求: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不保留骨灰。
周恩来病重住院后曾对西花厅的工作人员赵炜说:“我和大姐在十年前就约好,死后不保留骨灰,这样才是殡葬习俗最彻底的革命。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总理逝世后,中央研究决定,他的三项要求,只执行“不保留骨灰”。
在为总理操持后事时,邓颖超明确地告诉高振普,不要做新衣服,要选总理平时最喜欢穿的、现有的最好的衣服。找来找去,总理穿过的衣服几乎都有补丁。最终选了唯一一套没有补丁的灰色中山装,这套衣服总理穿了十几年。邓颖超含泪说:“这是恩来的作风,平时为他添置一件衣服都很难,他死后咱们还是要尊重他,不要为他浪费钱。新的旧的都一样,一把火都要烧掉的。”
十里长街,人海涌动,哭声不绝,泪花汇成了泪河。百万群众伫立在寒风中,为总理作最后的送别。
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邓颖超说:“撒骨灰是一场革命。由土葬到火化是一场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这是我和恩来同志共同进行的一次革命啊!”她轻轻打开骨灰盒,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总理骨灰,两眼含着泪水说:“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1976年1月15日晚上7点30分,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和工作人员张树迎、高振普等人,用总理的公文包装上四包骨灰,登上一架飞机。邓颖超大姐一直送到机场,肃立在凛冽寒风中,挥手向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和伴侣作最后诀别。月色照亮夜空,飞机飞过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这里有总理工作、居住过的地方,有总理洒下汗水的地方,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河流,一捧捧骨灰撒向长空,那是总理的一腔热血和为人民服务的激荡豪情!
清晨的阳光照亮了西花厅,邓颖超站在门口,迎候着高振普和张树迎,她张开双臂把他俩紧紧抱住:“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俩为恩来同志服务,保卫恩来同志到最后一刻。”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洒下无言的泪水。
亲山亲水归大地,生生不灭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
情归大地,温暖九州。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4年了,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名字依旧穿透时空,感召人心;他的精神依旧充盈天地,浸润万物。今天,中国之变化已经天翻地覆,让我们继续在周恩来精神的感召下,以吾辈之青春,为这盛世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周恩来纪念馆)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