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沿岸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大运河沿岸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得到开发和利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历史资料中心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以主河道及重要支流沿线的11个设区市辖区的45个县(市、区)为核心区。核心区范围的45个县(市、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史部门、文物部门和民政部门等的联合调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现有红色文化遗址420余处,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纪念地,以及与重要党史活动、重要思想和文化事件有关的各种遗迹等。
运河水滋养了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周恩来、彭雪枫、秦邦宪、陆定一、朱瑞、江上青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光辉足迹遍布运河沿线。大运河也孕育出徐州、沛县、邳县、扬州、丹阳等地早期党的基层组织。大运河还见证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管文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和战斗。大运河沿线的杭集、万福桥、寡妇圩、华庄岸、长善坊等地还建有侵华日军暴行遇难同胞纪念碑、马山惨案发生地纪念碑、许舍惨案纪念碑、丽则女校国耻纪念碑,淮海战役纪念馆、运河支队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朱瑞将军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高邮战役侵华日军投降处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馆屹立在大运河畔。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在江苏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构成了江苏千年运河文脉的底色和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记忆。
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江苏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开发和利用,打造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著名红色旅游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凸显了红色基因。
在讲述运河红色故事方面,无锡、常州等地率先尝试,将红色文化场馆纳入大运河旅游示范点中。如无锡开辟大运河红色专线,将大运河沿线的南禅寺、清名桥、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遗址、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旧址等串联起来,让大运河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常州将史良、瞿秋白、周有光等红色名人生活过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大运河红色文化体验区。
尽管在大运河沿线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第一,因权属不一、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导致某些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出现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总体看,城市和旅游景区的红色遗址保护相对较好,但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一些规格不高、没有明显效益的革命遗址得不到有效保护,纪念馆陈列杂乱、设施陈旧,失去红色文化应有的庄严。
第二,部分红色文化场馆存在占地面积大、展陈面积小,内容单一等现象,展陈档次不高,馆藏红色文物少,缺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图片、文献、实物等静态文物无法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导致叙事效果不佳,少有心灵触动和情感体验;部分旧址、故居保存状况不佳,或被损毁。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与大运河文化带之间的关联性不足,尚未形成连线成面的效应。根据已公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徐州市99处革命红色遗迹有79处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3公里范围内;淮安市23处革命红色遗迹均在规划地3公里范围内;镇江市46处革命红色遗迹有35处在规划地3公里范围内;无锡市56处革命红色遗迹有47处在规划地3公里范围内。可见,红色基因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底色符合客观实际。但有的设区市运河沿线的红色文化场馆不仅数量极少,还存在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馆藏红色文物不多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大运河文化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只有补齐短板,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凸显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才能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好地承担展示红色基因的使命。
首先,全面梳理大运河沿线的红色资源,系统考证已公布的革命遗址,摸清数量,修复和保护核心区的重要红色文物。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中,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深度挖掘运河沿线的红色文化资源,规划红色文化示范点,串联沿线重要遗址,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纪念(博物)场馆,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红色旅游项目,精心开发红色资源旅游精品路线,让大运河文化中流淌的红色血脉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亮点。
其次,避免同质化竞争及不必要的浪费。省有关部门应牵头建立跨区域协同载体,统筹利用党史、财政、文旅、教育、民政、档案等部门和社科研究部门的优势,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政策落实。
再次,加强学术研究,深度挖掘红色基因在大运河文化体系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为运河红色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和智库机构的合作,切实提高科研水平;拓宽研究广度,充分挖掘大运河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推动大运河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研究,突出红色基因在“千年运河”文化体系中的辨识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元素”;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召开大运河城市论坛,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共同规划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推动互利合作,促进大运河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