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以下简称“国家公祭”)自2014年12月13日首次在南京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七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举办,凄厉光锐的防空警报连年鸣响。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自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在首次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这三个“缅怀”,即表达了国家公祭的主要对象是谁,又从中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情怀。
超越政治仪式的文明之举
国家公祭日的设置,不仅仅是建构单纯的政治仪式,也体现对死难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14年相继举办并每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参加的三个国家级别的纪念活动,即9月3日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9月30日举办的“烈士纪念日”,12月13日举办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治国理政方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国家不再是冰冷的政治机器,而是充满温情的。从国家层面而言,持续举行的国家公祭活动,通过客观性效应的映射和集体观念的本质体现,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从伦理层面而言,是用国家的力量来体现对正义的伸张,为反侵略、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彰显人民至上的情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国家公祭在我国古代称为“国祀”,誉为国家的大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无论何种形式的公祭活动,为国运和人民祈福祛祸都是其核心内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既符合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又符合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的国际惯例。
近代以来,我国由于积弱积贫,遭受列强一次又一次的入侵,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为猖狂,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死难者,其生命权应得到国家的呵护。旧中国国力不济、国防不强,造成一部分中国人流血牺牲,家破人亡。由于种种原因,战后许多年来,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死难者,我国一直没有进行应有的祭奠,与二战中的波兰奥斯维辛、美国珍珠港等国际上同类型特大惨案中逝去的死难者公祭活动相比,在公祭的规格与重视的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宪法基本原则得以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并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正是基于宪法这一原则。因为在人类享有的所有基本人权中,没有一项权利比生命权更为重要,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本源,是所有人权的基础。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是对中国人民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各种人权的粗暴践踏。通过国家公祭以铭记历史,昭告后人,就是为了坚定地捍卫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愈演愈烈的现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就是以国家的意志,坚决维护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死难者的名誉权,既是对法西斯侵略与加害罪行的控诉,也是对人性和良知的呼唤,具有人性道德力量的普世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项仪式的持续举行,我国宪法中以人为本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一次次被凸显、被实践和被强化。
建构民族记忆共同体
“12·13”作为法定的国家公祭日,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为人们所接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国民记忆,具有特殊的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国家公祭那些被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战争中杀戮的死难同胞,并以法定形式加以固化,必使之走入普通中国民众的内心深处。
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2020年11月,他在视察江苏时多次提到“爱国”这个关键词。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勿忘国耻,热爱和平,捍卫主权,不容任何国家侵犯。
通过国家公祭,历史与现实、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场域被构建起来,积淀在国家和民族记忆中。通过文化场域,血写的事实不会被墨写的谎言掩盖,历史惨相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忽视,记忆共同体得以被构建。
举办国家公祭仪式,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抚慰和教育。提醒人民群众不忘历史,热爱祖国,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是我们不断砥砺前进的精神动力源泉。不忘死者,可以激励生者;不忘苦难,正是为了避免苦难;不忘悲剧,正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