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建芳,苏州市理论宣讲团成员、苏州市委党校教授,江苏省委党校首批“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政治学和社会学。
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并称为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推动苏州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的宝贵“市魂”,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在苏州的生动写照,是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州的生动实践!这些精神也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张家港精神”塑造者秦振华分别获得“改革先锋”奖章、证书和“最美奋斗者”的荣誉。在“三大法宝”的推动下,苏州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下辖4县市长期居中国百强县的前十名,2019年,昆山居首位,张家港第三,常熟第五,太仓第七,同时也支撑着苏州以占全国不到0.1%的土地、0.7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2.4%的税收和7.7%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开放创新、城乡一体、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领跑全省全国。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不忘初心,传承弘扬好苏州“三大法宝”精气神,继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苏州“三大法宝”的形成、内涵及发展成效
(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精神即“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由原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在1992年1月的市委常委会上首次提出。张家港精神从形成、发展到今天,分为三个阶段。其雏形阶段是萌发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杨舍精神,提出与形成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世纪后进入发扬与传承阶段。张家港原本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苏州下辖六县市中排名最后一位,被人称为“苏南的北大荒”。1992年,秦振华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提出“三超一争”和张家港精神。“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张家港精神则是指“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市委果断决策,通过国家长航局批准,在全国第一个取得沿江建万吨级码头的开发权,1992年建成了中国内河港口的第一个保税区。1994年,张家港位居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全国第二。1995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张家港精神”题词。同年10月,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走向了全国。进入新世纪后,张家港与时俱进开展了张家港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等活动,“争先、创新、务实、富民”,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
张家港从一个底子薄、经济基础差的县城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三的全国文明城市。从经济实力来看,以全国0.1‰的土地,创造了近4‰的GDP和超3‰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9年,GDP总量2850亿元,人均GDP超过韩国、接近日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苏州市和江苏省平均水平。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是绿色生态城市,先后荣获全国首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
(二)“闯”出来的昆山之路
昆山之路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昆山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其精神实质是不等、不靠、不要,敢于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昆山之路从形成发展到今天,可以分为奠基、开创、拓展、提质、攀升和高质量发展六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抓住了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自费创办了“工业新区”,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迈出了昆山之路的第一步,由农转工。1988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长篇通讯,并配发《“昆山之路”三评》评论员文章,昆山之路名扬国内外。1992年8月22日,昆山自费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昆山完成“内转外”格局性转变,把握住了浦东开发开放和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利用浦东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形成招商引资新一轮高潮,外资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昆山实现了“散转聚”主导性优化,创新发展思路,筹建出口加工区,大规模引进台湾IT产业,实现了资源向工业园区的聚合。党的十六大后,昆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低转高”创新性驱动。党的十七大后,昆山实现了“大转强”战略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0年3月31日,昆山召开再出发大会,践行“四闯四责”,勇当“热血尖兵”,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到连续16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之首,以占全国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5‰的经济总量和20‰的进出口总额。2019年,GDP总量4045亿元,荣获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江苏省2019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第一批率先实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是绿色生态城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昆山时盛赞:“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9年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世界银行把昆山发展经验编入教材,输向发展中国家。
(三)“融”出来的园区经验
园区经验是指“借鉴、创新、圆融、共赢”。“借鉴”是开发模式,是指学习借鉴、取人所长。“创新”是内核,是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致求美,不断追求卓越。“圆融”是发展理念,是指开放融合、亲商为民、利益统筹,不同人群和谐相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赢”是发展目标,是指园区不仅要谋求自身发展,更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经济与政治、发展与生态、社会与民生、国际与国内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共同发展。
园区经验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奠定基础阶段(1994—2000年),强调“借鉴”,借鉴新加坡建设经验。跨越发展阶段(2001—2005年),从新加坡经验中借鉴“亲商”理念,强调“尊商、引商、留商、便商、安商、富商”,“开放融合、尊商惠民、创新创优、和谐共赢”。园区通过建设“亲商”型的服务政府,进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转型升级阶段(2006—2011年),“借鉴、创新、圆融、共赢”园区经验形成。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现今),从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园区经验形成的过程中,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苏州的乡下变成了今天的中心化、国际化、园林化新城,连续4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园区约占苏州全市3.5%的土地、5%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4%左右的GDP、1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进出口总额871亿美元,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156个项目,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应用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万元。
二、苏州“三大法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
(一)苏州“三大法宝”的核心要义
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只有党群齐心、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成就伟大事业。苏州“三大法宝”就是苏州人民党群团结实干出来的。
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发展才能引领率先发展,苏州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率先发展之优势,就在于敢于创新,敢于勇闯“无人区”,敢于答无解之问,能当第一的就决不做第二。
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苏州之所以长期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就在于当地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不畏难不言苦的担当精神,不达目标不罢休,发展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抢到先机、抓住机遇,推动着自身发展。
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苏州居民人均年收入长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是全国城乡差距较小地区,昆山和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现代化试点,这一切成绩源于当地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坚持以俯首之姿和赤诚之心,不断为民服务解难题。
(二)苏州“三大法宝”的精神实质
对党忠诚是苏州“三大法宝”的灵魂所在。苏州“三大法宝”,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体现了苏州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用发展实绩交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为民服务是苏州“三大法宝”的价值旨归。苏州“三大法宝”,就是苏州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民。比如,张家港精神的雏形杨舍精神就强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昆山在全国最早提出“亲民、爱民、富民”理念,并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
敢为人先是苏州“三大法宝”的鲜明标识。敢为人先本质上是在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真正坚守与践行。因为敢为人先,取得了全国第一个沿江建万吨级码头的开发权,争取到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建立了第一个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开发区,昆山自费建设开发区和推动出口加工区运作,创出了对外开放全新模式。敢为人先,敢于创“唯一”,勇于争“第一”,敢做“无问之答”,使苏州得以走在发展前沿。
勇于担当是苏州“三大法宝”的政治品格。苏州“三大法宝”,勇于担当是其显著特征。面对当年“苏南的北大荒”和苏州“小六子”,张家港和昆山两地的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奋起直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苏州历届党委、政府凭着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干出了“农转工”“内转外”“大转强”的发展之路!
(三)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初心使命的精神富矿。苏州“三大法宝”是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州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今天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传承弘扬好苏州“三大法宝”,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创新发展,不断砥砺初心使命,为苏州广大百姓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继续奋斗!
新时代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动力。苏州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已经跑出了一棒好成绩,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照全国先进目标,如上海、深圳等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自主品牌相对缺乏、研发投入仍显不足、载体功能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巨大、经济金融风险需要防范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弘扬好苏州“三大法宝”,敢于解放思想,拆除思想“围墙”,放开干事“手脚”,用创新思维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新时代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标杆典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弘扬好苏州“三大法宝”,塑造出更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新时期新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三大法宝”,提振担当干事精气神,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