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江苏、来到南通视察,并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无论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南通的重要讲话、指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彰显了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殷殷期望。
一、新发展理念在指明前进方向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的智慧结晶和理论成果。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回顾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提出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政党政策和发展实践的评价标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时拨乱反正,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此后,我们党又相继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些论断不仅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将发展与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起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根本遵循。今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对发展内涵做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是我们党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坚持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展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坚持以科学的方法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在思维领域的生动体现。新发展理念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是战略思维在发展问题上的充分彰显。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及其推动解决的五大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战略的科学谋划。
二、新发展理念在明确价值取向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新发展理念印刻着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非常清晰地回答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动力、重点、环境、战略等重大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着眼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提供引擎和动力。协调发展着眼于人民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聚焦于群众最切身最实际最迫切的利益问题,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到位。绿色发展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着眼于不断适应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真正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 人民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依靠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创新发展依靠人民。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来自人民大众。协调发展依靠人民。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各方面的重大关切,才能激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等各阶层、各群体的创造活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视察时强调,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广大企业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特别是在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以张謇为榜样,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贡献。绿色发展依靠人民。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每一个人心中,才能真正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维护好自己的绿色家园,推动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开放发展依靠人民。在全面改革中勇于实践、敢闯敢试,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依归人民。只有让广大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为国家发展厚植根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引领,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力量之源。这两点不仅体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中,还更为明显地体现在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上。党团结带领人民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新发展理念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汇聚起亿万人民磅礴的实践伟力
新发展理念回应时代要求、引领社会实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不断展现其强大真理力量和磅礴的实践伟力。
新发展理念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指导和推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全面发挥了把方向、谋全局、促改革、增效益、保民生、稳增长的重要指导作用。实践表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生动实践。新发展理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新发展理念吹响新时代统一思想、解放思想的伟大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发展大势,着眼我国发展全局,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引领新一轮思想解放和理念变革的先声,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深刻改变和重塑了我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指明新时代发展方向、发展活力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只有走创新之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探寻新增长动能,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只有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只有进一步改善东西部地区落差、重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兼顾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亿万人民谋发展、促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用好时代机遇、应对时代挑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南通的新使命,在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谆谆嘱托中,奋力谱写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壮美篇章。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