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那么,团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种力量又从何而来?
淮海战役的胜利表明,有多少人团结、有多团结,力量就有多大。基层官兵团结,力量可以大到以一当十;60万人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与地方武装团结,力量可以大到如毛泽东所说的“不只是增加了一倍”;解放军与其背后的亿万解放区人民团结,力量可以大到缩短战争进程,加速历史车轮。
美国陆军指挥学院鲍嘉礼教授曾经问道:“为什么华野的炮能很快运到中野作战的宿县城下?”问题看似很小,却道出了至关重要的制胜法宝。正如克劳塞维茨曾说的那样,“几乎在所有战争中,都要把军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成一个大的整体”,能在变化莫测的战争态势下,把“各种能够起作用的精神粘结在一起”,成为金属般高度熔合的整体的唯一粘合剂便是团结。在鲍嘉礼看来,这不容易做到,解放军的团结值得学习。
从大的作战看,解放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敌多我少的情况下,局部兵力的优势必有与之相对应的局部兵力的弱势,为整体牺牲局部,若非从上至下的高度团结,很难做到或做得很好。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为实现围歼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的首战目标,解放军在徐州西面、西北面、西南面、东面,甚至远离战场的豫西、皖南地区,都部署了相应的配合牵制部队。牵制部队人数少、装备差,面对的敌人却十分强大,中野和华野一部牵制的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均为国民党老牌的中央军。战役第二阶段,为配合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作战,华野兵分三路,南北两路阻击徐州和蚌埠之敌,另有一路直接加入中野作战,华野兵力使用几近极限,极度紧张甚至引发了粟裕的美尼尔氏综合症。战役第三阶段,为抑留平津之敌于华北,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进行了20天的战场休整,待配合任务完成后,方发起最后总攻。
具体战斗中,团结展示出的不分你我、生死与共更令人动容。72年前的一份战地报道生动刻画了一个“要死就死在一块”的“兄弟排”形象。故事背景是围歼黄维兵团的大王庄战斗。此战解放军先后投入华野7纵和中野6纵的4个团,面对的敌人是号称“五大王牌”的国民党第18军数个团以及几乎所有能用的榴弹炮、山炮。战斗从1948年12月9日打到10日,解放军在打退敌十余次攻击、付出巨大牺牲后,夺取战斗胜利。
“太阳大偏西了,子弹、手榴弹打得快要完,全排只剩了七八个人,后面又被坦克切断了,进退不能。六班长张成德负伤后由吴春友代理班长,组长张光和自动代理副班长。二排长到中原配合作战的×纵部队去要子弹,某连同志立即送他一麻袋子弹、几十包手榴弹、一瓶擦枪油,二排同志将多余的一挺没人打的机枪送给了中野的某连,互相加强了火力,争取了时间,在这最危急的情况下,大家表示决心说:‘要活就活在一起,要死就死在一块,为人民服务,牺牲是光荣的。’……四班只剩了班长一个人,他就自动到中野兄弟连队一起作战,服从他们的指挥。一班在排的机枪掩护下反扑上去,敌人一个排3挺机枪被打下去,一班进到一个小房子坚持两个多钟头,只剩了肩膀负伤、耳朵震聋的班长刘光义和余贵田、张佳3个人,他们退到一条交通沟里与中野某部某连5个人合起来守在两个地堡里,该连的一个班长对刘光义说:‘我们合起来打,在一块拼!’”
为什么解放军如此团结?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身份认知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从未间断的政治训练、精神灌注与生死淬炼。
我们党历来重视团结,将其视为“军队战斗力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反复强调,“军队内部的团结,非常之必要。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历来依靠官兵一致,获得了光荣的胜利”,官兵一致就是要“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使军队内部高度团结。毛泽东还提出团结的表现形式和加强团结的具体做法,即军事整训与政治整训“应该并重,并使二者互相结合”,“上下级关系应当密切,应当是一种同志的关系。干部跟战士的关系应当密切,应当打成一片”;搞好团结的关键是态度问题,“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在解放军历次整顿整训中,加强军民团结,增强内部团结,激发干部与战士群众的高度积极性总是重要内容。淮海战役前,在全军展开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开展了诉苦教育和民主运动。干部与战士、解放区参战战士与解放战士、老战士与新战士,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职责与个性的人通过自我剖析与相互之间的同志式批评提高了觉悟、增进了团结。战前动员中,团结作为组织性纪律性的最高标准被加以强化。华东野战军下发文件,要求各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局部,不怕吃亏‘啃硬骨头’,不怕打消耗大、缴获少的阻击战,勇挑重担,主动配合,密切协同,胜利时不争功,受挫时不抱怨”。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明确指出:“打仗总有主攻方向和牵制方向,总有吃肉和啃骨头。过去我们顿顿吃肉,现在啃一回骨头就受不了的样子,这是什么思想、什么思想方法呢?我要告诉大家,不要以为上回啃了骨头,这次就叫你吃肉。”除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有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与实战。从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到攻防的梯队编排,斜射、侧射、交叉射的火力配系等,人民军队的团结协同在经历了千锤百炼后,实现了理念到行动的统一,升华为一种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淮海战役蕴含的团结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胜利的初心使命,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担当,是系统打造、持久培育的结果。淮海战役蕴含的团结精神,已深入军心、民心,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作者单位:淮海战役纪念馆)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