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以自鉴 观以自省

——观省委党校“三面铜镜雕塑”有感
发布时间:2022-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骆治纬    

仲秋时节,我有幸来到省委党校接受党性教育。在校园广场的显要位置,立有三面铜镜雕塑,它构思巧妙、质朴典雅,篆体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镌刻在三面铜镜正上方的悬梁处,时常引得党校学员驻足留步、凝神观看。

铜镜雕塑的构思,源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在党校树立铜镜雕塑,对每一位学员严格自我要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镜鉴意义。

以铜为镜正衣冠,扣好党员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仪者,万物之程式也。《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人若衣冠不正,让人侧目;党员干部若衣冠不正,群众侧目,甚至怒之、愤之。党员干部衣冠正,不仅在于外形仪表堂堂,更在于内心至纯信仰。我们要经常照好这面信仰的铜镜,时刻检视自己是否穿戴整齐、表里如一;是否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是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铜为镜正衣冠,决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更需终生对标找差。要通过持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历严格的党性淬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许党许国,以之正,作之正、立之正。

以史为镜知兴替,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史,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天安门,我们不能忘怀人民前赴后继送子参军、用鲜血和生命燃亮了星星之火;不能忘怀百姓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不能忘怀党中央驻守延安的十三年里,延安人民始终保守秘密,保卫领袖,保护组织,助推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性转折。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人民群众重千钧,我们不管身处何种工作岗位、不管形势任务怎样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挑战,须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忘,永远守住人民的心、守住人民的红色江山。

以人为镜明得失,担起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榜样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革命年代的张思德、董存瑞,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改革开放时期的张海迪、孔繁森,新世纪以来的杨善洲、赵亚夫、王继才、张桂梅等,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用忠诚、干净、担当、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做到以人为镜,就要自觉向先辈先贤看齐、向先烈先进学习,自觉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将实现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始终踔厉向前、笃行不怠、甘于奉献,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勇挑大梁中答好新时代答卷、求得人生大我!

镜以自鉴,观以自省!这,应当是我们一生的镜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干部人事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