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勤政守法 居安思危

发布时间:2022-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宜纪宣    

在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溪隐村有座徐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是明代四朝大学士徐溥的家祠。祠堂为木石结构,显得朴实庄严,古风雅致。

徐溥在少年时代就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私塾求学期间,不苟言笑。他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不断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还一直保留着这一习惯。徐溥就凭着这样的持久约束和激励,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行道德,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是明孝宗初年的内阁首辅,在朝为官四十余载,居内阁十二年,始终坚持正心理念,施以镇之以静的政治策略,勤于政事、慎守法度、重视人才。正是由于这些政治理念,群臣兢兢业业,君臣共治,所以才形成明代中期孝宗中兴的局面。他以 正君德为己任,敦促孝宗勤政;大力倡导忠节观,引领社会风尚;爱护宗族,以仁义为本。徐溥秉持 任人唯贤的用人观,对营造弘治朝积极的政治生态多有裨益。在处理与孝宗的关系中,始终以正君德为己任,孝宗多能虚心接纳,相得益彰。徐溥一生视忠节”“仁义为圭臬,并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宗旨,被后世视为贤相的典范。

徐溥谨记天下为公,不得私于一物,没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将要告老回乡时,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回乡之后,他不顾目疾严重,在整个宅第转了一遍,并用双手抚摸着每处墙壁和每根楹柱,家人问:祖父何必如此?他说:我是怕儿辈们把宅第造得太华丽,只要能住就行了。告老还乡后,徐溥倾其一生所有,在家乡设立义田、义学、义渡,帮助了无数乡邻。弘治六年(1493),其子徐元相在宜兴置义田八百亩,设立义庄,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约:老者颁以绢,寡者恤以粟,幼不能读者送之塾,贫不能娶者助之财,死无所归者为之敛。徐溥担心后世子孙破坏义田,遂上《奏为乞恩请命保守义田事》,特奏请于朝下,其事于郡县有不如规约者,得官法治之。后来,徐氏义田又置一千亩,到清代嘉庆时历经十余世,子孙食其德不衰。清人胡宪言盛赞徐溥义田之举:继父之志而成其事者,孝也;彰君之赐而为义举者,忠也;赡给族人而周其惠者,仁也。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