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文化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文化塑造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要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通过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把文物和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让文物和文化遗产都活起来。开展传统文化资源普查,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
在文化惠民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用好文化惠民这个载体,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被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得到实施,城乡公共空间成为融合传统建筑文化、伦理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依托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所举办的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弘扬了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医药等传统文化,也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发展最强音的文艺作品和节目,提高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化发展的心理预期。
文化惠民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文艺作品凝聚人心的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出更多底蕴深厚、涵育人心、反映当代文化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广大群众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
在文明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有“亲仁善邻、兼爱非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世界的大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文明互鉴已经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交流与互鉴,我们就无法向世界学习,也无法让世界认识我们。文化共存需要在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在坚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做到“美美与共”,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帮助我们抵御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还可以为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贡献智慧。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及意识形态问题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提出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