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有这样一支民兵劲旅,他们是民也是兵,在抗日烽火中参加战斗近百次,屡立战功。建国后坚持党管武装、劳武结合,在建设和保卫边海防中功勋卓著,堪称典范,这就是角斜“红旗民兵团”。时至今日,这面永不褪色的火红战旗,仍是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组建抗日自卫队英勇杀敌
抗日战争时期,角斜是苏中两个分区的接合部,处在如东、东台、海安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日伪军分割、封锁的交通要道。1940年,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角斜,向当地贫苦百姓宣传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人民自卫军的指示精神。1941年3月,角斜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扛起枪、打日寇、保家乡”的号召,当年就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民兵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密切配合主力军、地方军,同敌人进行英勇战斗,涌现出不少“坚持英雄”和“支前模范”,也为后来“角斜红旗民兵团”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3年夏季,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灭绝人性的“清乡”,妄图围歼新四军主力并彻底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为适应反“清乡”斗争的严峻形势,苏中区党委将《抗敌报》和《苏中报》报社转移到角斜镇的来南村,这里距离角斜镇日伪军据点不到5公里。报社一到,民兵们就封锁消息,日夜站岗放哨,并成立保护组、情报组、后勤组,担负安全保障任务。1943年秋的一天,民兵情报员获知角斜镇日伪军要下乡“扫荡”抢粮的情报后,认为这是极好的战机,便通过情报网向东台县警卫团报告,团部决定在腰灶港设伏。9月23日上午10时,下乡“扫荡”抢粮的日伪军大摇大摆地往腰灶港方向窜来。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角斜民兵与警卫团向敌人进行猛烈的开火。面对英勇威武、奋不顾身的战斗民兵,日伪军已吓破了胆,被打得丢盔弃甲。此次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共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战马7匹、各种枪支200多件,民兵无一人伤亡。东台县警卫团团长得知战果,称赞:“角斜民兵是一支没有番号的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抗战士气,为配合苏中地区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被授予“红旗民兵团”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角斜民兵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抗美援朝、练兵备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角斜民兵的身影。朝鲜战争爆发后,角斜民兵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先后有82名民兵入朝参战。广大民兵还为购买飞机大炮踊跃捐钱,并赶做军鞋和其他慰问品支援前线,仅军鞋就赠送了上万双,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8年10月1日,角斜公社党委积极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的号召,在老坝港举行仪式成立了角斜民兵团。从此,按照“三落实”要求,坚持劳武结合、积极加强民兵组织建设,严格开展军事训练。当时,民兵团有1800多名武装民兵,参训人数和武器多,要求高。通过勤学苦练,全团民兵每年都高质量完成上级规定的技术和战术课目,总评成绩基本达到了优秀。涌现出多名“神枪手”“神炮手”,在省、市比武中多次夺冠。王墩民兵营的一对夫妻,丈夫持机枪,妻子拿步枪,对活动靶快速点射,在规定时间内几十个目标弹无虚发。角斜民兵还出了一个巾帼英雄。1965年1月,江苏省军区在镇江组织民兵大比武,天奎民兵营女炮班在男女同台竞技中,夺得炮兵实弹射击第一名。班长曹莲凤被指定用82迫击炮进行简便射击,在测定目标距离全靠一双眼睛、炮筒稳定全靠腿部力量的情况下,取得了对任意目标首发命中和3发3中的优异成绩,被誉为神炮手。角斜民兵团的杰出表现深受广大群众称赞,也受到了上级党委和军事机关的肯定。
1966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京军区在海安召开角斜“红旗民兵团”授称大会。从此,这支光荣的队伍便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民兵团和当地人民还把每年3月24日作为“民兵节”进行纪念,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角斜“红旗”永不褪色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角斜“红旗精神”代代相传。
新征程上,角斜“红旗民兵团”顺应改革强军大势,积极探索国防后备力量转型之路。面对外出务工民兵多流动性大、在册不在位、活动开展难等新特点,采取兵员往哪里走,组织就往哪里建,将民兵营连排和镇村组“双线三级”联建,对外出务工民兵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联系和定期核对报告制度。还根据形势任务需要,适当压缩步兵分队比例,依托当地医院、学校和高新区等资源,组建了防化、防空、电子对抗等10多个专业分队,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精良、军事过硬的海防尖兵。在一次次军、警、民联合实战沿海机动防卫战检验战斗中,出色地完成了构筑工事伪装、打击海上来袭敌特等演练任务。2014年7月,民兵团派出5艘渔船和50名民兵,参加全军“134海上侦察行动”演练。尽管首次参加海上侦察,民兵团海防队伍在第一时间即发现美国“洛伦岑”号导弹观测船。小小渔船迅速行动,灵活应变,与美船一度接近至50米,顺利完成近距离环绕侦察和录像取证,为上级提供了珍贵情报。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角斜民兵团。面对防台防汛、抢险救灾、疫情防控,他们始终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同时,积极参加“平安海安”创建活动,在村居、社区和重点企业建立民兵护卫队,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角斜民兵团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一兵带一户,同走致富路”,全团90%以上的民兵干部都创立了实体经济项目,民兵团先后与400余名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助困难群众全部脱贫,迈向富裕之路。
今天的角斜民兵团,按照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的要求,把经济、国防与民兵预备役建设融合发展。建设全省一流的民兵射击场、综合训练地、少年军校和国防园。拥军路、尚武路、爱武桥、拥军桥、堪称全国之最的步枪雕塑等,在海安到处可见拥军的元素。尤其是少年军校,是全国42所少年军校之一,张爱萍将军书写“少年军校”4个大字。学校始终秉持“以少年军校为阵地,以国防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另外在建党、建军和重大学习教育活动中,少年军校都会安排军史和党史学习教育、内务整理、擒敌拳、军歌联唱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自1990年少年军校创办以来,已向部队输送108名优质兵员,38名共和国军官。“在角斜,几乎人人都是民兵!”每年4月都要组织为期一周的民兵训练,每月9日、19日、29日,民兵团都要开展多样的军事活动。
80年来,这支光荣的民兵队伍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用永不褪色的“红旗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