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的人,常思故园美好;在乡的人,多识家山不足。生活于无锡的人们,却往往直言:“无锡是个好地方。”这座城市与水有缘,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天下第二泉”不舍昼夜,江、河、湖、泉荟萃一城,水润福泽,利生万物。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为这座城市注入丰沛的精神能量,这里的人们崇尚德行、礼让为先,敦族睦家、清白传世,耿介内敛、清刚自励,取之有道、义善天下。优秀文化传统造就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又生发出新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无锡人以山水泉石为范,推崇让、和、清、济诸般品格;以历史人文为鉴,践行谦退、廉正、务实、无私的处世准则,既昭示过往,也指引当下与将来……
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这3个身份标识,无锡人一直以来引为自豪。
说到“吴文化的发源地”,要从商朝末期泰伯奔吴谈起。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为让王位予季历(周文王之父),主动从周原出奔南下,定居于无锡梅里一带,始建“勾吴”古国,后历十数世始迁都苏州。泰伯奔吴之时,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周人的来到而建立国家,加速进入文明社会。由此滥觞,后世吴国方得以成为长江下游一个显赫的诸侯国。
孔子曾经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所说的至徳,就是一种以谦退自抑为特征的“让德”。泰伯主动避让王位,这是世间抉择至难至高的境界,因此被孔子称为至徳。泰伯、仲雍出奔南来,以其礼让孝悌之行为“勾吴”立国的精神之基,无锡遂自古被称为“至徳名邦”。从此,“让徳”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文化自觉,深深植根于无锡的文脉之中,虽历经世变而无从磨灭。
在无锡的文化传统中,“让徳”似活水源头,喷涌成流,荡涤污秽;“让德”蕴含的内容与价值,值得今天的无锡人继续深入发掘和引申发展。
和:真源无味 真水无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和谐的家庭关系,严谨的家教家风,既是家业兴旺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根基。
“相敬如宾”这个典故的发生地,便在无锡。东汉时期,高士梁鸿跟孟光结为夫妇,他们沿着泰伯奔吴的路径南下,隐居于无锡,至今留下鸿山、鸿声、鸿隐堂、梁鸿墓等诸多遗迹,成为和谐家庭的楷模。
人们认为“孝为百行之首”,孝乃“徳之本”,因此常常把孝道作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首要标准。无锡自古重视倡导孝道,历史上至纯孝子不绝如缕。著名者如“华孝子”,东晋时期无锡人华宝。其父出征戍守长安,临行前告诉年仅8岁的华宝,待自己卫戍期满回乡正好为他举行冠礼。然而战事吃紧,长安陷落,父亲殉难。华宝恪守与父亲的约定,年过七旬仍梳着童髻。南齐建元三年(481年),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匾额。后舍宅为华孝子祠,位于今惠山寺畔,成为后人重温家教家风的名胜。
无锡各家族垂诸久远的《家训》,更是鲜明体现着对世人的引导性、劝喻性和约束性。如《高氏家训》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丁氏家训》说:“人以品为重,品以行为主。大夫之高华只在功名气节。”《华氏家训》说:“财不足为后世计,徳则可致后世绵远。”无锡的这些《家训》内容广泛,严慈并济,涉及立德修身、孝悌敦睦、勤业齐家、济世报国等诸多领域。其中很多元素与做法,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发掘价值。
清:水品本节 扬清激浊
水,既无形,也有形。水性至厚,南流北派,无所不包;水品本洁,污垢难容。水的灵动清刚之韵,与江南山峦的沉稳清健之气相遇,这便炼就了无锡人特有的耿介气性。
古人说“官清如水”,除了指官员的人品清介,更主要还指官品的清廉。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被贬官外放浙江处州府推官期间,适值全国以“公廉寡欲”为标准推选各级官员,顾宪成被公推为“天下推官第一”,其廉洁程度有目共睹。“东林八君子”之一叶茂才家境贫寒,任职南京工部主事之时,负责芜湖税收事宜。税额征收足额,便放船只过关,不再加收;税额征收有余,就都拿出来充作军饷。作为手握实权的现任税官,叶茂才自己从来不妄取一文钱财,被世人公认为廉政楷模。嵇曾筠、嵇璜父子两代出任大学士兼河道总督多年,河道总督是出名的肥缺,历年过手银钱何止千万。可是嵇璜去世不到一年时间,因为家庭没有积蓄,就不得不出售在京的住宅,其婿作诗道:“老屋区区留不得,而今始识相公贫。”
无锡人得山水泉石之助,砥砺品格,不遗余力。不仅在思想学术上用功,在言行规范上也有极高要求,并蔚然而为一种社会风气。
济:百川异源 皆归于海
太湖佳绝处,江南“小上海”。工商名城无锡,凭实业兴市,造就百年繁华。
无锡乘水运交通便利,自元代开始即为漕运中转站,在清代成为南方数省漕米起运之所,以“米码头”“布码头”闻名全国。早在无锡诞生第一个工业企业之前,清末无锡人祝大椿就因在上海创办实业,而被历史学家范文澜确定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第一人”。
无锡工商文化除了具有民族资本特性、实业特性以外,还有崇尚勤俭、回馈社会、义善天下等文化特点。
无锡自古地狭人稠,民风淳朴。即便近现代以来,经济腾飞,富户如云,而城市风气一直崇尚勤俭,反对奢靡。荣氏在民国年间即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被毛泽东评价为:“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但荣氏几代实业家饮食起居都十分简朴。荣宗敬每天喜欢到自家厂里流水线上抓一把面粉,做一碗面疙瘩就当早饭;荣德生从来都是布衣布鞋,出门乘坐火车总是坐普通车厢。
无锡的民族工商家族不仅具有务实进取、诚信不欺的工商文化精神,也拥有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家族文化。无锡实业家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投资教育、开发园林、保护文物、赈济灾荒蔚然成风,使普通民众共享了工商经济发展的实惠。仅荣氏一族,在无锡本地就兴办了1所大学、1个藏书近20万卷的图书馆和11所中小学校。1934年,荣德生以寿资捐建老宝界桥,为当时“江南第一长桥”。此后,在他倡导下于江南地区共建造大小桥梁88座。1994年,其孙荣智健捐资3000万港币,在老桥旁边续建一座新宝界桥。时隔一甲子,蠡湖上呈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美景,传为佳话。
(作者系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太湖》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