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靠科学的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经历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古田会议、延安整风,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都贯穿其中,都带来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大提升,都引领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明确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巩固和维护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推动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逐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形成了基本工作格局,引导人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征程上,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全面回顾、深刻总结我党四个历史阶段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成功经验做法,以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党员干部始终笃行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在聚焦使命任务中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宣传宣讲是理论工作者的主责主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是理论工作的使命任务。要聚焦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宣讲工作者需要宣讲的内容很多,包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和国家宪法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新知识。新思想的宣传宣讲是重中之重,要始终聚焦聚力,强化责任担当。各类宣讲活动,都要坚持贯穿和体现宣传阐释新思想这个主题。思政课教学中,要始终聚焦青年学生关心的疑点难点问题。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善追问,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会有分析判断,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会有评价论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新情况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当然,他们也会存在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弱点。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来也不会放松对青少年的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也不会停歇。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与青年学生沟通,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解疑释惑,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明辨大是大非。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使宣讲更有深度;也要旗帜鲜明剖析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分析批判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使宣讲更有力度;还要回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中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宣讲更有温度。
在创新方式方法中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在理论宣讲中,要关注话语阐释方式的创新,以“大众化”话语代替“学理性”论述,对党的创新理论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强化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深奥的哲理、博大的思想化为平易朴实、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话语表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要更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以“接地气”“大白话”的形式,表达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态度;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注重政治话语的生活化转变,对原本深奥的学术话语进行“话语重塑”和“重新阐述”,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系统、全面、透彻的传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二要创新传播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广泛地被群众知悉、了解和掌握。拓展传播场域和传播路径,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利用数字技术融合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元素,推出动漫、微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构建创意感、年轻态、沉浸式的理论传播场域,加快主流话语体系的更新。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