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要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注重以文化人,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是始终把核心价值引领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完善理论学习制度体系,打响“理”响丹徒、网尚讲“理”等理论品牌,分层分类开展接地气、有活力的宣讲活动。突出弘扬时代新风,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等载体平台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入脑入心。二是始终把唱响主旋律紧紧抓在手上。全力壮大主流舆论,聚焦重点任务、民生实事,发挥报纸、广电、网络等各类媒体的作用,持续加强正面宣传,为全区发展鼓劲造势、增添动能、凝聚合力,引导和推动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高质量发展。掌控网络舆论主导权,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注重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以主流价值和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音。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健全完善舆情收集研判、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着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感染力渗透力,不断提高全媒体时代“领唱”水平。三是始终把文化惠民实事办好办到位。一方面扎实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扩面提标”,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抓好文化广场标准化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打造更多功能完备、便民惠民的文化服务阵地。另一方面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优质”,统筹考虑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办好广场文化、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形式多样、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不同群体都能更好地享受“文化福利”;把读书作为最基本的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华诗词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好图书馆、实体书店、基层书屋等载体,办好“宜文读书节”等活动,大力推进“书香丹徒”建设。
注重以文塑城,在固本培元中打造文化名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一是系统谋划。全面梳理全区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围绕三国文化、南朝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分析和深度研究,最大限度发掘提炼其内在价值。举办“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会、全国诗书画作品巡展等活动,让市民得到文化熏陶、精神陶冶。挖掘宝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红色文化,设计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让市民追崇英雄事迹、赓续红色精神。二是古今交融。坚持科学保护、有机更新的理念,在城区改造、商业中心、城市出入口、旅游景点等建设中,打上丹徒“文化印记”,让城市处处散发文化气息。加强对丹徒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和展示,把静态的历史和书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体验、真实的感受、鲜活的画面。注重为传统文化植入现代价值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三是打造精品。以长山米芾书法公园为重点,把精品意识贯穿到传承历史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深入推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作用,制定重大题材三年创作规划和年度重点创作计划,规划发布一批重大创作题材,提升推广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推动转化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实施文艺名家影响力提升计划,打造更具标识度的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注重加强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推动舞台艺术、书画精品等数字化呈现、网络化传播。
注重以文兴业,在融合创新中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出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合理规划旅游业态布局,推进旅游业态产品创新,聚力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大运河旅游产品,打造具有“丹徒水道”特征的旅游线路;完善长山片区道路交通、游客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鼓励长山文化产业园争创更高层次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宝堰古镇开发,持续开展“研学季”“美食节”,形成集“创、游、学、研”为一体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文旅观光带;丰富江心洲“柑橘节”、荣炳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文化;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创新非遗保护、解读和展示工作,大力推进“南乡田歌”等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建立一批文化普及基地,打造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是与创意深度融合。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核心产业,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和真正高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游客越来越追求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参与与文化体验。以打造“文化创意名城”“设计之城”为目标,推动设立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器,吸纳社会资本开办工作室,引导设立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创意设计企业。在文化街区、文化园区开办文化艺术展示区、创作基地。结合特色街区建设,利用旧工业厂房等存量资源,加快建设丹徒文创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建筑设计园,集中打造多个创意设计园区。三是与网络深度融合。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其技术、思维以及模式对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消费等环节都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当前丹徒区大多数传统文化项目仍比较小众,必须以深入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为重点,依托宜城科创园,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数字电视、数字报业、移动媒体、网络视听以及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行业产业。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推动重点文化企业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加强数字内容集成和研发生产。
(作者系中共镇江市丹徒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