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姚建萍,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从事苏绣事业30余年,四度夺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艺术殿堂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大展,作品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作为国礼赠予各国领袖和国际政要,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白金汉宫等机构永久收藏。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观看了苏绣制作。他指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苏绣工艺传承两千多年,靠的正是这股韧性、耐心和定力;我从事苏绣艺术三十多年,坚持以磨针功夫,做绣花事业,靠的也是这股韧性、耐心和定力。
线启人生:心思正在行针处
我出生在苏州镇湖镇(现为镇湖街道)。镇湖号称“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姑娘们都有一双巧手,不会刺绣是要被人笑话的。我们家是苏绣世家,从妈妈、奶奶往上数,几代人都以刺绣为生。小时候我就帮着家人种桑养蚕,看着母亲穿针引线。我从七八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十二岁时就能独立完成一条刺绣领带。因为绣品精巧,别人绣一天挣20元,我能挣40元。
1986年,我进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刺绣班学习。毕业之后,我被苏州市丝绸服装厂聘为刺绣工坊教师。那个时候,凭着刺绣的功夫,养活自己不成问题,但我想再学艺,学人物绣,真正把苏绣中的雅致和韵味学到手。我由此四处寻师,然而寻师三年,碰壁三年。
1990年,大女儿8个月的时候,我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告诉我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徐志慧老师退休了。她问:“徐老师现在可以带你了,你还愿意学吗?”
徐志慧老师是研究所里的技术骨干,负责针法研究和培训,是针法室指导员,代表研究所去过德国,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苏绣的魅力。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求学机会,一边是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这让我左右为难。但想到一旦错过这个机会,这辈子的技艺可能就止步于普通的绣娘,我最终下定决心,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学艺的日子里,我每月回家一次,每次都是踏着星光坐三个小时末班公交车到小镇,再步行近两个小时到小村庄里,看一看家人和早已熟睡的女儿,第二天吃过午饭便返回老师家。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整整坚持了四年。
四年时间里,我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刺绣上。从基础针法到人物肖像绣,老师口传身授,我心摹手追,对技法记录整理后,再一次次尝试,每天刺绣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我逐步掌握了人物肖像中的结构关系,如光影明暗及透视,以及对蚕丝线光泽特性、刺绣丝理方向、取线的粗细、针脚长短的运用。
1994年,我学成出师,实现了从花鸟绣到人物肖像绣的突破。于是我开始创作肖像作品《沉思》。这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幅肖像,底稿取自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的摄影照片。人物绣和花鸟绣不同,在绣眉宇、眼角、嘴角,特别是脸部的表情时,要将丝线的色彩和针法相结合,利用细微的变化起伏进行肌肉块面转化,侧脸则要注重边缘的虚实变化,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我独自在这件作品上钻研,绣错了拆,拆了再试,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作品完成的时候,我整整瘦了七公斤。
在1996年9月镇湖举办的首届苏绣精品展上,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荣获一等奖,引起业界赞赏和关注。1998年,《沉思——周恩来肖像》和另一幅作品《吹箫引凤》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双双荣获金奖。1999年,我被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女标兵,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此我的苏绣创作开始从苏州走向全国。
艺开新境:满眼生机转化钧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苏绣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化生产创作方式不断向个人经营和市场化的方式转变。地方政府兴建了镇湖刺绣一条街,镇湖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
这一波“开店潮”再次让我陷入两难: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刺绣艺术发展规律,又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道路?我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放弃眼前的利益,用购置绣品街门面房的资金创建研究所,走艺术引领产业的发展道路。1999年,我注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同时注册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我当时光凭满腔热血和理想,低估了从无到有建立一个体系的艰难。面对缺乏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资金等众多问题,我采用“先成立、再建设”的思路,并得到了朱龙泉老师的支持,帮助我一起建设研究所。研究所内设有针法室、研发设计室、生产创作室等部门,我们带领十来位志同道合者,慢慢培养,慢慢建设,完成了团队架构的初步搭建。
2001年底,为了迎接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们受邀创作一幅苏绣主题作品《高山流水校友情》。作品高2.88米,宽3.88米,创作这个尺寸的苏绣作品,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常规情况下,一幅巨幅人物群绣从搜集素材资料、了解画面内容、构思设计,到绣制完成,一个人需要花五六年,而当时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5个月。但我看到的不是难度,而是对南京大学的敬仰之心,看到的是画面场景宏大且内涵深刻,看到的是能创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巨作。
为了提高效率,我挑选38位绣娘,分成了不同团队,每个团队都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在总体刺绣表达对象时,反复思考构思,用什么样的针法绣法,怎样突出主题和核心人物,在人物的神态、面部表情、背景空间上利用工艺语言和艺术表达赋予新的内涵。经历了整整135个日日夜夜,我们终于完成了这幅巨幅作品,总共用色1650种,引线4000余公里,最细的丝线劈成64份,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作为南大一百周年华诞献礼,作品被珍藏在校史馆,成为南大百年校庆的一大亮点。
通过这段经历,我深刻领会到,刺绣艺术家必须具备综合素养,要引领策划思考、设计创意、刺绣制作等,将其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否则无法完成这种重任,只能把苏绣作为雕虫小技自娱自乐罢了。我的身份也由此发生变化,逐渐从“独奏者”变成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我们的团队经过长期的锤炼,成为一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绣画兼备的创作团队,先后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春早江南》,为中南海创作了《海纳百川》,为“一带一路”伟大时代命题创作了《丝绸之路》系列等作品,并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为一支极具竞争力的文化艺术队伍。
针融百家:工夫深处却平夷
苏绣的千年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技艺变革。传统的平针绣强调“排比成线、密接其针”,被誉为近代“刺绣皇后”的沈寿在此基础上注重丝理变化,融入西洋光影法,开创了“仿真绣”。杨守玉在正则艺术学校里受西洋绘画影响,绣法形成凹凸隐现的肌理,闪耀着丝线多彩的色质,被称为“正则绣”,也称“乱针绣”。尔后,苏绣经任嘒闲、李娥瑛、顾文霞等大师名家的不断探索,在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土壤里绽放新的光彩。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苏绣工作者,生长在刺绣之乡,如何在苏绣这块全国文艺高地上构建更多的高原和高峰,是我们这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在建好团队的同时,我在刺绣的“绣意与绣真”“情调、意境、气势”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画、油画、雕塑、民间艺术……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之精华,蜀绣、湘绣、粤绣……刺绣艺术的各大派别,平针绣、乱针绣……刺绣工艺的各类技艺,统统被我“拿来主义”。在此基础上,遥接古今、贯通中西,我探索形成了拥有个人风格的“融针绣”。
“融针绣”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文化理想、创新理念的体现。这种绣法将“画面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相融合,将“写意和写实”相融合,将“江南之美的含蓄婉约和创新文化中的激情奔放”相融合。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敬赠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苏绣《初心盛放》就是体现融针绣技艺的代表作。作品融合了江南文化的婉约、红色文化的激情以及海派文化的包容,在针法技巧上不满足于以往平面的刺绣表达,在花朵的绣法上综合运用了丝缕、韵光、行针、粗细、平针、乱针、打籽等丰富多样的针法。技法方面则融入了粤绣的垫绣,加入了悬空立体绣,创造了可单独翻瓣的花瓣,体现了当代苏绣艺术的包容性,以及姚派刺绣的风格特色。
自从悟出“融针绣”的门道之后,我顿时觉得天地广阔。苏绣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2015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针融百家·艺开新境——姚建萍刺绣艺术展”,成为第一位叩开中国美术馆大门的当代刺绣艺术家。后来又参与组织并领衔参加了中国美术馆“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让老中青三代共59位刺绣人的作品,集体亮相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努力推动刺绣行业的发展进步。
绣随时代:绿阴不减来时路
指尖有天地,经纬藏乾坤。以苏州为中心,受益于蚕桑水乡的地域环境与淡雅清秀的民风民俗,几乎每一位女性都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们以针代笔,托绣言志,推动刺绣在晚明以后朝艺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个最早觉醒自我意识的女性群体,以绣自立,使刺绣从“雕虫小技”变为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中国女性因刺绣而改变命运角色的重要缩影,展现了东方女性的风姿与个性。
国运兴,则苏绣兴。2006年,苏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推动传统工艺发展的政策出台,为苏绣在当代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新的机遇。我也提出了“绣随时代”的理念,这不仅仅是针法、技艺的创新,也是题材、内容的创新,更是传播方式、自身定位的创新和调整。我们不断挑战新题材,创作新内容,让苏绣“破题、破界、破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论断。我和团队先后承担了几十次国礼创作任务,用苏绣讲好江苏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创作的《岁月如歌》《飞雪迎春图》《仕女蹴鞠图》等几十幅苏绣作品作为国礼赠予英国王室、西班牙王室、墨西哥总统、国际奥委会主席等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用苏绣文化艺术服务大国外交,用中华优秀文化参与世界文明交流的精彩互动,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我也收到了来自外国元首的亲笔感谢信。
在持续探索苏绣艺术高度的同时,我们坚持探索苏绣艺术回归当代生活。在年轻人培养方面,以我的两个女儿姚兰、姚卓为代表,吸引了一大批毕业于国内外高校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建立了极具特色,备受大众欢迎的姚绣生活美学空间,形成了“姚绣+”的概念,将美学美育、文化传播、共享共建等理念,贯穿于衣食住行等方面,构筑了苏绣美好生活方式的新发展体系。同时,借助数字非遗手段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携手腾讯、阿里巴巴、米哈游、嘉格纳等知名品牌共同传播苏绣,累计吸引近百万粉丝,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我们的创作理念与方法也增强了全国刺绣从业者的自信。这些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及广西、新疆、内蒙古、贵州等地。我们结合民族地区刺绣特色进行设计转换,使当地刺绣从业者从自给自用到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摸索出了一条既能传承当地文化、又能增加收入的道路,营造出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良好氛围。
对我来说,刺绣是一种修行,是由匠入工、由工及艺、由艺至道、不断精进的过程。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虽然已经和刺绣打了半辈子交道,但每次拿起针线,依然有不同的体悟。针来线往,经纬纵横,心有繁花,终成锦绣。
责任编辑:金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