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行远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马东方    

2024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产生,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更新领域的探索发现,更大范围的技术应用,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马上干、抓紧干,但绝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干,必须把因地制宜贯穿始终。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要求。翻阅典籍,因地制宜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意思是说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立足自身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不可一刀切,不搞一种模式,更不能大跃进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行远。本身是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要体现高质量、高效能、高品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明确自身定位,找准短板弱项,发挥先天禀赋、比较优势,逐步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格局,差异化推进新质生产力。把握好取与舍的关系,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知全局,根据自身在地区发展中的定位谋划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搭乘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创顺风车。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育留用高层次创新人才,让科技大流量蝶变经济增长量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提早谋划、统筹推进,围绕重点重抓,凝聚力,有的放矢;要做好绣花针功夫,做精做细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作,加快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追求卓越、一丝不苟;还要处理好的关系,推动+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助力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腾飞。

(作者单位: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产业发展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