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黄”是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统称,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领军先锋。“永久黄”团体企业创始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他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一生只为中国人于世界民族中“争一口气”。毛泽东赞扬他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1934年,范旭东和同仁共同凝练的“四大信条”(以下简称“信条”),成为“永久黄”共克时艰、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柱。今年是信条问世90周年,其读起来仍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征集信条 凝聚共识
20世纪30年代,“永久黄”事业进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一些员工滋生了自满情绪和惰性,破坏了内部的和谐,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为了凝聚力量,1933年夏秋之间,范旭东与侯德榜、李烛尘等高层频繁书信往来约有二十余封,研讨企业出现的问题;9月24日,范旭东专程到天津召集职员谈话,明确指出:“国难期间,吾人应努力生产,充实国力。同人宜打破虚伪,务求实际,屏绝浮华,对本身职务,当有所改进,慎勿固循。”
1934年3月20日,范旭东在团体刊物《海王》上刊文——《为征集团体信条请同仁发言》,他指出:“每个团体都有一个目标,凡属团体各分子都努力以赴之;有组织、有计划、有信条,意志统一、步伐整齐、一心一德,不顾一切往前迈进。”范旭东提出,信条应具有培育和统一团体意志、增强团体力量、实现发展实业、服务社会的作用,“所谓团体信条,就是团体内各个分子共同悬为信念的标的,同时即为达到统一团体意志的圭臬”。文章最后强调:“这也是本团体一件重要的事,大家都有发言的责任,千万务恳赐教。”
1934年9月20日,经过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多次讨论,最后范旭东亲手订立了信条,在《海王》第7年第1期刊出:(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信条全面概括了“永久黄”团体同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相信科学”,是信条的基础和出发点;“发展实业”,目的是为国家奠定强盛的物质基础;“顾全团体”,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有机统一;“服务社会”,是信条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归宿。通过信仰科学,发展实业,团队协作,最终服务社会,四者构成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信条公布后,《海王》每期用醒目字体刊登,这一举动一直延续到1949年9月20日《海王》停刊,历时整整15年,激励和鼓舞了“永久黄”几代人奋力前行。
坚守信条 创造奇迹
信条颁布后,成为团体同仁共同的价值观念。用范旭东的话来说,“团体信条就是严密团体组织、统一团体意志的利器”。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团体上下拧成一股绳,缔造了中国化工史的奇迹。
率先垂范,成为“工业先导”。范旭东笃信科学救国,坚信“第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学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1922年8月,他创办了我国首家民办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促进了化工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他坚持实业报国,针对旧中国百业凋敝现状,认为“振兴工业当为其最重要者之一”,他创办盐厂,让中国摘掉“吃土民族”的帽子;他“抗英八年”,打造亚洲第一家制碱企业;他“力压日本”,建成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化肥厂。创业初期,他为自己规定了三个原则: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他当公司总经理三十余年,不买汽车,不置豪宅。范旭东主张“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人类服务”。为了百姓健康,他生产精盐;为了百姓生活,他生产纯碱;为了百姓致富,他生产化肥;为了职工幸福,他提高福利。弥留之际,他仍叮嘱后人要“齐心合德,努力前进”。
凝心聚力,担当“最强战队”。技术长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新技术,突破了英国卜内门公司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黄海社长孙学悟,带领科研团队在发酵与菌学、水溶性盐类、肥料等若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面抗战初期,范旭东率领团体完成“工业西渐”大迁徙,在华西重新开拓化工基地。在艰苦抗战期间,无一人离开团体去逃生或另谋高就。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海外进修、培训、工作的科研人员,无一例外地回归祖国报效国家。
实业报国,成就“百年老店”。范旭东高举爱国大旗,坚持实业报国。1934年,范旭东在南京卸甲甸创办永利铔厂。1937年,永利铔厂屹立中国大地,打破了英、德对化肥市场的垄断。南京沦陷后,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范旭东作出“宁举丧,不受奠仪”的凛然抉择。他相信发展科技能强国。周恩来称赞,“永利是一个技术篓子”。从南京永利铔厂走出五位两院院士,向国家输送1.3万多名技术人才;生产出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等,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1950年,永利公司董事会向人民政府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私合营的要求;1952年永利公司成为新中国首家实行公私合营的大型企业。
传承信条 助推发展
正是实业家们坚守信条,为我国早期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我国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阶段,传承好这一信条,发挥其当代价值,对助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聚力科技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信条的第一条,就是绝对相信科学。未来,要通过激活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健全产业体系,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前沿技术,加紧抢占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发展颠覆性技术。
做强实体经济。实业报国,彻底改变旧中国孱弱的工业基础。今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强对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确保实体经济在“高速路”上安全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企业家向以范旭东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学习,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强化社会责任。造福社会是信条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