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要义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向民 陈 清    

人文经济学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生发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统筹把握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文经济学蕴含物质与精神相互转换的世界观

人文与经济的关系,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蕴含着物质与精神相互转换的唯物辩证法,即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经济发达是人文经济的物质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繁荣和文明鼎盛往往与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相伴而生,经济繁荣是人文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人文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初始态,而是一种较为发达的、超越物质经济时代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文化与经济包容共生,人文因经济加持而生机勃勃,经济因人文赋能而质量更高。在这一意义上,人文经济学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和历史矛盾,走出古代中国精神发达、物质贫困的困境,避免陷入西方现代物质发达、精神贫困的危机,全面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也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人文昌明是人文经济的本质特征。人文经济学重视人文精神对经济的正面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为繁荣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文经济学重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要走在经济前面的新发展思路。

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人文经济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高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文性、人本性、文化性进行自觉反思和学理确认,强调从追求财富回归到满足人的需求本身。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促的经济发展样态,重点考察经济与人文、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双向反哺和互促互进,这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文经济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促进人文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研究视角和范式,人文经济学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依据。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新发展理念。人文经济学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重在增强文化的体验价值和转化能力,彰显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包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历史的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内容。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新发展方向。人文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能够转化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人文经济学强调促进科技与人文的交相辉映、融合发展,它要求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配置资源,以文化创意重组产业链,品牌、创意、设计等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新发展范式。人文经济学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的发展,旨在让文化转化为消费的新流量、新场景、新动能,通过体验价值的提升赋能文化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人文经济学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强调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浸润,凸显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文原则。

人文经济学有利于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求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经济学范式的重要性体现在文化赋值经济、文化助推经济、文化经济互化、文化经济协同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体系与时代实践。从的视角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重要命题,彰显了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

阐明了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在人文经济中,文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仅实现自身繁荣,也带动经济、社会等整体繁荣,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经济发展创造文化价值、构建文化环境、塑造文化精神,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文底蕴、时代特性和深刻影响。

推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要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多年来,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持续推动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人文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生动注解。

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等,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人文支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坚持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必须将建设美而强的经济、美而舒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整体性联动中发挥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群际交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定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绘就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同心圆。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明多样性的理念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对抗。这种对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和促进,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也有助于丰富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分别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