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矗立在红色热土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2024-07-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林依 陈启权    

周山镇,坐落在扬州高邮市东北部,是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这里没有可攀登的山峰,但在当地干群心中却永远保存着一座的精神地标——他就是革命烈士周山。1946年,周山在高邮周家垛(今属周山镇)一带遭遇强敌突然袭击,英勇牺牲,年仅29岁。

少年已立凌云志

周山,原名周中奎,乳名安澍,浙江舟山人。1917822日,周山出生在一个乡绅家庭,父亲周祖岐特意给他起名中奎,对他寄予了高中魁首的期望。周山自小受到父亲的启蒙,热爱学习,追求真理,7岁进入家乡的延武小学读书,13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定海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浙江舟山中学,在那里接受了民主、科学、博爱的思想。中学时期的周山,聪明、好学、积极、热爱文艺,在钟悌之等一众革命导师的熏陶下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正是在那里,他的脑海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3年,周山以甲等的优异成绩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因为品学兼优,他被推荐到刘鸿生在上海开办的开滦煤矿售品处经营部当实习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先后到上海的还有他的同学忻元锡、乐时鸣等人。此时,正是日本侵略者加紧侵略步伐之时。青年周山满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浪潮中,撰文写稿,分发传单,参加示威游行,支前慰问,明知危险重重,他样样冲在一线,件件跑在前沿,积极参加上海各界声援一二·抗日救亡运动大游行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尤其是在1936年初,周山参加了以中共地下党员为领导骨干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更是成为各种抗日集会、示威游行的积极分子。在参加完纪念签订二十一条国耻日游行后,周山一行被国民党便衣特务逮捕。在警察局里,他机警地将救国会小组成员名单吞进了肚子里,成功保护了小组成员的安全。

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周山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自费创办了文艺月刊《微明》,在发刊词中表达了追求光明、驱退黑暗的信念。期间,周山以中奎为笔名,在《微明》上发表了《雪夜》《归宿》《牧童》《盐潮》等4部短篇小说,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斗争,表现出鲜明的积极进步思想倾向。

燃烧的热情,烈火的锤炼,使青年周山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19385月,周山由叶进明、余继良介绍,加入了他向慕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正是这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周中奎改名为周山,喻意我要成为一座人生完整的大山

越是艰险越向前

1940年春,苏北挺进纵队为粉碎敌伪军的扫荡,移驻泰州附近的郭村进行休整。当时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二部是我军要尽力争取的中间势力,正当我军积极争取二李之时,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竟挑唆、怂恿二李调动十三个兵团的兵力步步紧逼,妄图一举围歼我军于郭村。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我军一边作紧急应战的准备,一边仍以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决定派代表前去泰州同二李进行和平谈判,以团结争取中间势力,集中力量打击日寇和国民党顽固势力,力争避免兵戎相见。周山临危受命,陪同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带着陈毅署名的信件,赴泰州同当时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二部进行谈判。事关挺进纵队命运,意外随时发生。谈判中,陈周二人不卑不亢,力陈我军的抗日主张,但二李自恃兵力强劲,不听劝告,反扣押了陈周一行。虎穴之中,顽军设障阻挠,在长达8天的险遇中,面对顽军咆哮恐吓,陈周二人怒目而视,无所惊惧。面对顽军狼狈为奸的恶行,拆穿阴谋,积极争取。陈同生、周山等人以过人的机智和勇敢,从中斡旋,为郭庄保卫战胜利赢得了时间。他们的这段传奇经历,成为电影《东进序曲》的创造素材。不久,周山又参加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黄桥决战和曹甸战役。在敌人炮火猛烈轰炸中,我军通讯联络好几次完全中断。周山奉命去前线传达指令,冒着枪林弹雨,一次一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受到叶飞司令员的表扬。

1946年,新四军在取得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后,实行战略大转移,主力北撤山东。周山和少数领导骨干奉命留下,成立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在国民党占领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周山率部向南深入敌后部署反清剿斗争。1124日,由于还乡团的告密,几十个敌人从王营据点扑来。周山决定速战速决,消灭这股送上门来的土顽武装,打好插入敌占区后的第一仗。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枪声引来了向北扫荡的敌黄百韬部二十五师,周山等人一下子陷入了土顽与正规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突围中,一条大河却挡住了周山的生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周山沉着地打完手枪里的最后一发子弹,他高呼共产党员决不当俘虏,毅然决然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涛涛的河水很快地吞噬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

情系热土续新篇

周山烈士牺牲时,他的女儿刚满一岁。17岁那年,女儿才知道父亲的经历,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山,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父亲牺牲时,我才一岁,他长眠在这片土地,我一直想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以此来缅怀我的父亲。28年前,高山沿着父亲革命的足迹,踏上这片热土,从此与周山镇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高山捐资设立以周山烈士名字命名的教育奖励基金。28年来,她捐款捐物30次,累计超200万元,已有1000多名优秀师生获得奖励。

除了发放教育奖励基金,高山还会为师生作红色文化教育报告。2023年,她以父亲周山烈士生平事迹为原型,组织排演红色艺术党课《微明中的火花》,既是为了纪念父亲,更是为了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的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只要我还走得动,我还会每年捐款,每年回来看看孩子们,看着你们成长、成人、成才!在一次捐赠仪式上,高山深情地说道。

曾经战火纷飞的岁月,周山烈士选择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一方百姓的安宁;如今盛世繁华的年代,烈士后人用无私助学的大爱情怀延续父亲的初心。这不仅仅是两代人的使命传递,更是两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奉献精神的传承,在周山镇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作者分别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南京传媒学院讲师,高邮市周山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朱 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