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11-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唐 赟 叶南客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融会贯通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大思政课,能够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消除年代、时代的割裂感,领悟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与绿色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绿作为教育元素与大中小幼学生学习生活都十分贴切,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大思政课何以能够“红”“绿”交融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深入研究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将思政课中的红色基因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绿色元素有机融合,打造红绿融合思政金课,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红”与“绿”在内化外形的关系上交融。红色作为一种暖色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喜庆、吉祥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热血沸腾的气势渲染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爱国之心和铮铮的革命誓言。绿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春天和生长相关联,承载着生机、希望和发展的良好祝愿,也同样表达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象征色都寓意着友好、祥和与共生、成长等美好愿望,也对应着我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等系列中国方案。

  “红”与“绿”在大思政课要素上交融。绿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上达到统一。红色文化承载着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引领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希望青年学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灵。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试点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成效初显

  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红绿交融教育方面的建设工作,校属省重点培育智库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专门设置红色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研讨如何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并在南京市古平岗小学、扬州大学附属仪征幼儿园等全省大中小幼学校建立实践基地、观察点,开展合作。

  创新课程设计,大学生携手中小幼。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典课程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虚拟仿真实验,把著名林学家梁希的爱国情怀和本校特色林学科研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学生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知与实践水平。研究中心与马院紧密合作,鼓励支持大学生假期返回家乡母校,将当地革命纪念馆和绿色发展成效结合起来,为中小幼学弟学妹们志愿宣讲,并带着同学们共同体验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依托资源优势,幼儿在活动中“沉浸式”体验。扬州大学附属仪征幼儿园举办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中有项手工布贴画的活动,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之后产生的废弃边角料,幼儿园因势利导开展了生态环保绿色主题教育,上了一节生活垃圾分类主题课;举办了一场小朋友们身穿由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空纸箱、塑料袋、卡纸等废品制成服饰的儿童环保时装秀。在与中心协作下,幼儿园充分利用自身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依托大运河实体和红绿交融逻辑脉络,将大运河畔的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幼儿们也用稚嫩的画笔描绘了家乡河岸的绿色风景。

  创设校本课程,中小学生多听故事勤实践。南京市古平岗小学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童谣学党课,不断融合绿大思政课元素。学校举办活动为孩子们讲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南泥湾大生产的感人故事,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今绿意盎然的延安,讲解延安大地实现由绿的历史性转变。植树节前夕,中心协同课程团队围绕延安精神专门组织前往古林公园开展我为祖国添抹绿生态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一段关于绿色发展的研学经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记。

  奋力推进江苏“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建设

  江苏大中小幼学校大思政课都很重视红色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具备善用红绿交融的基础。大力推进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建设,需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体系设置、科研引领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工作。

  多元参与推动“红绿融合”。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培训,通过定期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绿色课程融入思政课教学红课堂,将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好分布在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乡村等地的革命场馆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方式接受红绿交融思想政治教育。

  合作共建突出“红绿融合”。为底色,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为鲜活和直观;以绿为特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厚植绿色理念。充分发挥南京林业大学两市七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作用,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让广大思政课教师以此为契机,讲深、讲透、讲活绿色故事中的红色道理,支持联盟各试点在内容、模式等方面联合、自主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成果凝练突出“红绿融合”。加大力度推动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在实践基地、观察点学校的进一步落实,提供沟通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应结合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绿色生态培育相结合,通过环环互动,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红色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南京市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汪娅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