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并且强调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追求,同时必须在坚守传统与融合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为解决思政课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必将推动思政课在改革中不断改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领导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连云港市“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立足地域特色,走出了一条务实、有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提高。
统筹发展,强化协同育人
做好顶层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基础上,并以科学顶层设计指导为保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统一规划和规范部署,连云港市在组织面向全市大中小学调研问卷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市域范围内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台了《连云港市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并于2023年正式成立以5所在连高校牵头的5个思政课一体化共建联盟,强化机制建设、规划发展目标、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
促进双提双促。连云港市在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吸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双提双促。全市以《连云港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为抓手,持续推进协同建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走深走实。目前,已经出台同一学段内以及不同学段之间相关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两方面的统一。部分高校在学报开辟相关研究专栏,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研究平台,助力各学段教师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从而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科研协同推进、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不断拓展广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升了育人研究的质量,为大中小学“大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
立足港城,打造典型样板
讲好港城故事。连云港市以地方高校马院为主体,扎根海州历史文化沃土,积极发挥高等学校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教材使用、内容整合等方面的指导性、引领性价值。高校组织教师立足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通过编撰以“连云港市情”为主题的全学段思政教材,对广大港城学子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编撰中教师挖掘近百个生动案例,如孔望山摩崖石刻、《镜花缘》、石室书院、青口十八勇士、“中国第一雷锋车”、王继才一生守护一座岛、陇海铁路、中哈物流园等,在编撰基础上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思政课资源库。同时在高校开设“连云港市情教育”必修选修课,在中小学举办专家专题讲授,以教材等为载体,逐渐破除大中小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壁垒。
加强示范引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精心布局、稳步推进。连云港市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务实的行动,注重以点带面,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强化带动引领作用,为全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样本。2023年,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牵头,连云港市中学段政治教研室、部分重点高中、初中以及市属小学共同参与打造的“德育海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正式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复,成为30个高校领衔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扎根海州历史文化沃土,立足地方教育资源和师范教育特色,坚持共建、共享、共研、共进,以师范为特色,以课程为抓手,以链条式发展为建设模式,向课程教学要效果,用实践项目促培育,携手建设高水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示范效果突出、特色优势明显、辐射成效显著,有力保证了连云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高质共建,实现师资共享
丰富建设载体。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我国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具体性的特点,必须建设丰富的载体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连云港市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省市两级优秀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等申报和建设作为优势支点,汇聚不同学段教师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重点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创设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连云港市还借助高级别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打造大中小学“互联网+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封闭状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实现了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多向流转和优质共享,有效弥补了不同学段思政课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破队伍壁垒。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教师,尤其是需要一支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连云港市多所高校和中学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突破学段限制、实现师资共享,努力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上升”。目前,多名高校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中学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深入了解中学思政教育的实际状况和真实需求。各学段还依托名师工作室、教师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反馈,及时优化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打破思政教师流动壁垒,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互相借鉴教学经验,真正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的高度和谐。
(作者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汪娅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