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培育时代新人,只有从小处着手、在实处用力,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使当代大学生在观城乡新貌、听发展故事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持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长知识才干,激发其挺膺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育人机制
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包含组织保障、管理机制、结果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建立起学校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家庭辅助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确保实践方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一是不断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全面修订高校社会实践类课程大纲,以社会实践开展的前中后期为节点,开展“备课、授课、结课”三段式培训讲座、交流沙龙等指导性活动,推动社会实践高质量开展。以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为指引,积极推进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暑期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真正实现教育与实践的双重收益。二是强化组织建设推进社会实践工作。发挥高校团学组织带头作用,联合学院、职能部门同频共振,多方协同形成校内社会实践育人合力,以矩阵式组织架构保障社会实践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有效运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模式优势,融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色的学生群体,组建类型多样的社会实践团队。结合社会实践团队的选题方向,针对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差异开展精准分类指导,分层分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积极整合政企家校各方资源和力量。基于区域及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深化校地、校企、校政战略合作,联合共建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存量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增量资源的有序拓展,形成双轮驱动的协同发展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做好社会实践的对接和保障措施。
创新实践模式,拓展育人功能
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原则,着眼基层实际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精心选拔“专业+实践”双导师开展全过程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满足新时代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新需求。一是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以重大事件、重要时点为契机,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地域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寻访、参观、走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在暑期返乡社会实践期间,深入基层、村镇,亲身体验家乡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国情、省情、民情、社情,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社会实践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是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基层群众相结合。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中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增强广大学生立志成才、勤奋好学、报效家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开展以创业教育为特色、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平台、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健全考评体系,把牢育人导向
从考核标准的制定、育人机制的评价、实践模式的优化及实践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切实推动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有效落实。一是分层分类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坚持考核正向引导,明确社会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指标,确保评价过程全面、公正。考评内容应包括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创业项目对接、共建机制的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知行合一。二是细化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合理设计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值及权重,进行科学、准确评估。通过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效度进行精确测量,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三是宣传和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在规范考核的基础上,设立优秀个人奖、优秀团队奖和优秀组织奖,召开高校实践育人现场会,分享交流社会实践育人经验。注重社会实践典型选树,不断发掘富有感召力的青春故事和青春榜样,打造典型实践案例反哺实践课程,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氛围。
注重成果转化,提升育人成效
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管理,促进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果积极转化,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和育人成效。一是建立开放的实践成果交流平台。加强成果宣传和成果交流,通过汇报会、舞台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在广泛互动中分享实践成果,思考实践精神,养成实践习惯。打造实践成果宣传矩阵,通过社交媒体的多种平台,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就在周围、社会实践榜样就在身边,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提高项目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项目化运作提高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和规划性,通过与主题调研、教师课题等结合,增强项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转化专项行动、校企高科技技术研发合作、专利技术转让投产等形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力求取得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三是构建成果共享共赢机制。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大赛等形式,遴选质量高、成果实的实践内容并开展后续跟踪辅导和提炼转化工作,通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主题竞赛活动吸引业界的注意,深化校企协同的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共享前沿科技成果。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当代大学生要成长成才,不能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读“无字之书”,在经受风雨的考验中强壮筋骨、增长才干,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思考时代方向与个体使命,真正让社会实践成为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练兵场”和“试金石”。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责任编辑:汪娅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