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场围困战发生于江苏省睢宁县魏集镇。1943年8月,新四军淮北军区3军分区与4师9旅27团依靠当地群众和地方武装,采取“围点打援、先困后取”的战法,经过7天7夜的英勇奋战,歼灭守敌,最终拔除了被日伪强占4个月之久的叶场据点,被誉为军民联合作战的“模范战斗”。
日伪强占叶场,军民发动合围
1943年初,徐州日军大规模“扫荡”淮北抗日根据地。4月,盘踞在睢宁城内的日军派遣400多名伪军占据魏集镇叶场圩,设立据点。企图以此为依托,打通陇海铁路与海郑公路通道,进一步“蚕食”邳睢铜根据地腹地,消灭根据地抗日武装。敌人强占叶场后,构筑了高约3米的圩墙,并于圩墙四角修筑炮楼,圩墙外开挖深2米的圩沟,因其易守难攻,号称“金城汤池”。
为了粉碎日军阴谋,新四军淮北军区3军分区与9旅27团决定拔掉叶场据点。8月9日,淮北军区3军分区组织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先行切断魏集据点日伪军与叶场守敌之间的通信联络,使之断绝与外界联系。随后,组织2500多军民分别从西北、正南、东南三个方向向据点开挖3条“S”形的进攻战壕。为防敌人袭击,军民使用棉被捆卷麦草,浸透水后,固定在拖车上做成“土坦克”,以阻挡敌人的枪弹。当开挖至距离据点近百米处时,我军民又将3条战壕连成一道环形战壕,从而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
与此同时,淮北军区3军分区司令赵汇川和政委康志强紧急召开军事会议,详细研究了作战方案。会议决定采取“围点打援、先困后取”的战略战术,实行军民联合,共同打击敌人,并作出如下兵力部署:以邳睢县总队、邳伍区区乡队等对叶场包围攻击;以睢宿县县、区、乡队包围袭扰魏集敌军据点;新四军27团4连、5连、警卫连、骑兵排和睢宁县总队配置在韩坝、新头一线为主阵地;在睢宁以北至主阵地之间,以区、乡队、民兵、武工队编成游击小组,采取“麻雀战”阻滞增援之敌;以27团3连为总预备队。赵汇川为前方总指挥,康志强负责协调前后方。至此,一切准备就绪,拔除叶场敌伪据点的围困战即将打响。
军民联合作战,持续围点打援
1943年8月12日23时,新四军9旅27团4连、5连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叶场守敌发起猛攻。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主力部队在重创守敌后撤出战斗,并迅速转移至黄河南北堤岸一带,准备伏击增援之敌。
13日拂晓,魏集据点日伪军向叶场增援,遭到新四军伏击部队的迎头痛击,大部被歼,残敌被迫退回魏集。战斗打响后,广大民兵与作战部队密切配合,扛着刀枪棍棒,赶着牲口拖车,伪装山炮,绕叶场运动。一时间,尘土飞扬,人喊马嘶,势如千军万马,使敌军惊恐万状,不敢妄动。14日午夜,意欲突围的敌军又在围困部队多道伏击下,仓皇逃回据点。随后两天内,敌人又先后组织了4次突围,但每次都碰得头破血流,不能越出据点半步,只好龟缩在据点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弹虽未尽而粮水俱绝的日伪军如同笼中的困兽,焦躁难安,只好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援兵上。16日,日伪军300余人由睢宁出动向叶场增援,出城后即遭到游击队“麻雀战”的袭扰,行动迟缓。当这股敌人勉强推进到叶场据点附近时,又遭到新四军和睢宁县总队的联合打击。敌军仓促应战,惊慌之中竟将炮弹倒着装入炮筒,引起爆炸,当场炸死日军小队长以下10余人。新四军乘势发起冲锋,将敌人击溃。17日上午,睢宁县城的敌人倾巢而出,再次增援叶场。我军得知消息后,即令27团骑兵排与邳睢铜独立大队以“麻雀战”与敌纠缠,待敌进至韩坝,我27团主力一面阻击,一面以一部迂回到敌后,经半小时激战,日伪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至夏楼附近时,又遭隐蔽在青纱帐里的八区联防队猛烈阻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不得不撤回睢宁。敌人的最后一次增援,又以惨败而告终。
坚持先困后取,一举歼灭残敌
为了死死困住敌人,民兵、群众还千方百计地掐断他们的粮源水源。早在日伪初进叶场时,当地群众便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坚壁清野,把粮草运到了根据地。当麦熟时,又在联防队掩护下,一夜之间把叶场周围的小麦全部收割,坚决不留一粒粮食给敌人。围困叶场后,敌人用来饮水的唯一一口水井也被民兵用动物腐尸污染,致使敌人无水可饮。无奈,日伪只得杀掉战马充饥,几天之内,敌人一个骑兵班5匹战马全部被杀。敌人渴急时,只好蹲在圩墙后用长长的绳子系着石头、毛巾或衣服,从圩内扔进圩沟,使其浸点残存的雨水,然后抱进来用手拧着往嘴里滴。围困了七天七夜,日伪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陷入绝境。
根据战场形势,我军制定了两手策略。一面向围困的敌军喊话,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宣称“新四军宽待俘虏”“欢迎伪军人员反正”“不投降就死路一条”等口号,以瓦解敌人的斗志。同时,还把馒头、猪肉、西瓜等放到圩沟外面,引诱伪军。在我军政策感召下,部分伪军开始偷偷越过圩沟投诚。另一方面,针对拒不投降的敌军开始做最后的进攻准备。18日,新四军采取炮击和爆破相结合的方式,炸毁了据点东北角的炮楼。经过激战,27团指战员由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一举攻入据点内,将残敌全部歼灭。此次战斗,我方军民共缴获敌人长短枪400余支,手榴弹220余枚,机枪3挺,小炮5门及大量军用物资。
战斗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淮北军民胜利进行叶场围困战的报道,并称之为军民联合作战的“模范战斗”。张震将军在《新四军第四师的战斗历史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一文中,也赞誉“叶场围困战的胜利,成为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密切配合,实行人民战争的模范”。叶场围困战,成为我军战史上军民合作的经典围困战例。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