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与行者之道

——简评《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钩沉》
发布时间:2024-11-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圣珺    

  《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钩沉》是由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老师担任顾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专题小组创作、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讲述江苏古代交通文化人文影响与历史钩沉的一本人文通俗读物。

  该书从搜集整理江苏境内的古桥、古路、古驿、古渡与古闸开始,又不局限于一地一址的考证论述,而是建立在中国大历史脉络上,讲述古代交通发展流变与政治、战争、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基本关联,以交通专业视角来阐释纷繁历史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如解析车同轨背后关于车与道、邮与驿的交通专业知识,以真正理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如何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得以实现。又如,战争离乱时期以黄河、淮河、长江为主要分界线的南北对峙是如何形成的,南京为什么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等等。本书用江苏境内的交通文化解析中华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解读家国情怀现实的交通地理基因,用江苏历史故事生动讲述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拿到这本书,初看书名,其实我是既有所待,又有所畏的。有所待者,道路、家国、文化,以此三者为题的文章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而以三者共同组题,不论是三者的交集还是合集,都应该有很多话可以说。有所畏者,正因为三者都有着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宏大结构,又有精微到毫米、细致到飞秒的景观,无论怎么写,恐怕都难逃脱断烂朝报的窠臼。

  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又是相当复杂的。简单的说此书可读、好读,似乎都不太准确,这是对历史科普作品的评论;说此书观点正确、论述严谨,也不太对味,这是对学术作品的评价;说此书有营养、扎实,又不对,因为似乎编者并不是想要给你什么。按中国人的智慧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它让我想要思考了。思考什么呢?我觉得可能从这样一句话作为起点,比较合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这是三清圣人可以体会者。而天地间芸芸众生,往往循道而行。泰伯奔吴,在蓁莽之间,必须辟道而行。当此之际,奥德修斯西归,在葡萄紫的海上,偏偏受阻而迟归。可见,东方也好,西方也罢,陆上也好,海上也罢,总有道来导人归去。泰伯之归,在周族之兴,奥氏之指,在伊萨卡的妻房。家国之间,其道贯之。所以说,道者,一边勾连家,一边勾连国。虽说此心安处即吾乡,但家国的羁绊,却实在不能如此轻消。

  然而,翻开道路的历史,却偏偏不似这般浪漫。晋齐之战,阡陌易向,为的是下次交战的便利;罗马大道上,仍然回响着军团的车辚辚、马萧萧。古道悠悠,可叹总是相斫声声;阡陌纵横,不幸又要战车交驰。对于古代道路,总是脱不开军国的宏观叙事。

  那么人呢?无论何种道路,康庄四至的直道,抑或是通波千里的运河,总是人来开、人来走。走在路上的人,其心如何?时间跨越千年,地方远隔万里,我想人的初心,一如道的初心,始终不出泰伯与奥德修斯之路,或为国而出奔,或为家而远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文笔,需要这样一种钩沉,能谈一谈先民的理想之道,能探一探古道上的行者之心。这本《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钩沉》,正可以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

  说到江苏,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江苏地跨南北,淮河以北,是民密治繁的徐、兖之地;而江淮以南,又是民逸治疏的淮海维扬。每当国家分裂,此地常常南北不能相属。蒙元以来,国家分久而合,这里终成一地。如果没有京杭运河,恐怕中国难以维系;而如果没有京杭运河,江苏更不成江苏。因此,这个省可以说是因为交通而存在的。因此,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江苏人,要把他们古代交通、古代交通与文化作为一个钩沉的对象。书中许多章节,写到了南船与北马,江湖与海上,隐逸与道统,种种光怪陆离,全都纠结在水陆之道上。江苏人精神文化的一半,其实都牵挂在交通。

  说到江苏的交通,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如果大家观察仔细,在古代交通杀伐相斫不息的时候,这里的运河故道、驿站市镇上,却飘荡着市井的烟火,而在升斗市民的勾栏之间,又有着宦旅沉浮的人生长歌。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来自颍川、琅琊的阀阅衣冠与贩运茶粮盐铁的巨贾小商,北伐铮铮与诗书朗朗,都在此交汇。千百年来,莘莘小民生息繁衍的家,与宦海儒学念兹在兹的国,氤氲于一炉。对于斜阳道上的行商,夜航船上的生员,家在道路的一端,国在道路的一端,人生匆匆,都在路上蹉跎;家国万里,全靠道路相通。古今明月同照下,可与共情否?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江苏,一个因交通而建的省,一个以运河与古道就可以绘出一片锦绣文化的地方,确实可观!这个自古繁华之地,既不像幽燕大都供人仰止,也不像钱塘总是孤悬。穿越千年的尘埃,我们看到一个轻关而易道的交通,一个通商以宽农的交通;纵观千里古道,我们触摸到祖国南北的血脉相连,感受到华夏家国的同声共鸣。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从今往后更是如此!

  鹿尾之材,不堪烈火烹油;锦绣故事,无需诘屈奥笔。江苏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交通是一项有情怀的事业。写一本书发幽易而阐幽难,读一部史明理易而动情难。所幸这是一本可以当作故事看的史料集,也是一本可以当作历史读的文学掌故,更是一本可以动情的学术小品集。如何去读,恐怕广大读者比在下这浅尝辄止更能品味到精微的理性和细腻的情感。

  大道之行,始于初心;行者弘道,终达所往。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