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

发布时间:2024-11-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范明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围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要求,聚焦组织体系、阵地建设、志愿服务等核心维度,在星甸街道打造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202011月,小镇建设正式启动。4年精耕细作,浦口区以更高站位、更优思路、更实举措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落地生根,构建起从概念设计到实操运行、从载体打造到资源整合、从服务机制到受众需求的完整体系。如今,这一小小阵地,正在集聚大流量、释放正能量。

  以顶层设计立稳四梁八柱

  浦口区立足现有条件和群众需求,前瞻布局、先行探索,将系统思维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建设,统筹区街资源,精塑特色阵地,整合社会力量,把新思想传到百姓心坎里、把新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把新风尚融进群众言行中。

  规范组织架构,“一把手”牵头“一件事”。依托浦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工程强力推进。区委宣传部围绕专项资金管理、激励奖励办法、专业人才培养等出台区级系列文件,切实保障小镇建设稳步推进。星甸街道扛起试点责任,对内优化人、财、物等要素配置,对外引流专家名嘴、公益组织、高校机构资源,以文明实践串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

  优化阵地布局,“一根线”撑起“一张网”。星甸街道以少投入、多见效为导向,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实训基地,推出覆盖全街、涵盖60个实训点位的18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实训线路。参照星甸模式,浦口区目前已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网络,实现1个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76个实践站、110个实践点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

  引导力量下沉,“一声哨”打通“一条路”。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通过规范需求项目队伍活动的运作流程,打通民生资源供需匹配的链路,把志愿服务从村头延伸至炕头老苏工作室”“老黄热线等一批由老党员牵头的基层站点,着眼群众最关注的需求,聚焦群众最急需的服务,解决群众最现实的问题,在和风细雨中为老百姓纾困解难。浦口区还将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全区集中走访日(周)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村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机关部门、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与基层村社资源共享、阵地共建。

  以机制重塑提升运行效率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建设,重在从机制层面探索改革,破解基层文明实践项目定位不准、资源嫁接不足、辐射范围不广等共性难题。浦口区以提升文明阵地运行效率为导向,构建管理保障与志愿服务闭环体系,着力回答好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突出可操作,深化供需对接机制。小镇建设过程中,星甸街道梳理群众急难愁盼,按照需求库、项目库、资源库思路打造信息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让各级站点在建起来的同时,也用起来”“火起来。小镇深入推进文明实践伙伴计划,将区域党建与文明实践结合,依托党组织链接外部优质资源,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合作的原则,打造文明共同体。以毗邻党建打破行政边界,围绕平安共治、防汛抗洪、禁渔禁捕等工作,与毗邻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联合设立实施长江流域大保护等志愿服务项目9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8个,促进跨省联动化治理、一体化发展。

  突出可持续,细化激励嘉许机制。小镇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作为重要方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公民文明素质和道德风尚建设内容。整合全媒体力量,深入挖掘群众中创业创新、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并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遴选美善工作室等线下阵地,围绕培育好人典型、传播好人故事、弘扬好人美德、关爱好人机制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好人典型在志愿服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创新好人宣传形式,凝聚民心,推动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理念深入人心。

  突出可复制,优化品牌培育机制。小镇运用品牌思维开展一站一品特色塑造,通过基层创新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杆项目。石窑社区夏桥书房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九华村蝉联全国文明村,获得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证书。双山村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星星点灯家长学堂获全省志交会铜奖。星兴社区五彩服务——“星梦空间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南京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以文明新风浸润和美乡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坚持守正创新,紧扣乡村振兴五大任务,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在理念迭代中驱动产业转型。聚焦共同富裕目标,以文明实践为纽带,引导人才进村、资本科技兴农,通过农文旅体融合,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扩宽村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集体经济十强村。江浦街道推动文化赋能乡村,举办山谷歌会”“栀子花大会等各类主题艺术展演;永宁街道打造四季永宁品牌,以文化、文化、非遗手狮文化融合构筑诗意田园生活。汤泉街道以苗木经济转型为统揽,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作,引进新品种,培育新业态,搭建新场景。

  在乡风重塑中赋能基层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立足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点任务,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同时,系统开展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移风易俗工作,营造文明乡风。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动员群众的优势,鼓励老党员、新青年、新农人参与基层治理,同步建立文明实践+工作机制,构建起多条线交叉、多业务联动的工作融合模式,结合四清、四拆、四整治”“集中走访日(周)专项行动,打造了浦小清”“蒲公英等文明实践队伍,为乡村矛盾调解、价值理念重塑、公共服务供给注入活力。

  在闭环构建中放大示范效应。鼓励基层社区(村)创新探索,通过品牌打造扛起试点担当,打通先行先试校正纠偏总结提炼复制推广的发展路径,形成一批有人气、接地气的文明实践项目。高庙村发动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老长辈成立民情收发室,向下收集基层诉求,向上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合理建议,成为社区面向群众的暖心窗口。目前星甸街道14个社区(村)均已设立民情收发室,累计接访超2000人次,接受村民诉求2000余件,办结率达95%。通过模式输出,江浦街道响堂村民理事会、桥林街道兰花塘兰桥议事会等群众服务项目在浦口76个社区(村)实现全覆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孔鹏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