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切实强化资源统筹,推动外宣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走出去”覆盖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着力提升话语说服力,推动“中国话语、国际表达”。承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开设“习语常听”英文版专栏、“学习时代”海媒账号等,建设“媒体+智库”对外话语创新综合平台,推出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国际版)、融媒体产品《“家”的故事》等对外话语创新成果,覆盖美、日,韩等十多个国家。着力提升传播影响力,推动“集成联动、协同协调”。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江苏Now、我苏、凤凰及“水韵江苏”等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统筹协作机制,推动13所在苏高校在全国率先组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建设“美好江苏”“艺文中华”等海媒账号集群,总粉丝量超400万、总浏览量超3亿。着力提升文化感召力,推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培育“文明遇·鉴”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品牌,赴法、德等国举办昆曲、民乐经典演出、活态互动、专题展览、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创设“江苏名家名作”外译项目品牌,多语种译介12位江苏作家学者的14部代表作;优化升级“发现江苏”“符号江苏”等品牌活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把准丰富内涵、明晰目标方向、掌握实践要求,推动全省外宣工作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渠道载体等方面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将聚焦对外宣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任务,在对外话语内容生产、话语转换、国际传播、组织工作上下功夫,努力用江苏实践阐释中国理论、用江苏案例传播中国理念,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对外话语创新力量布局,着力构建“1+N”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对外话语创新平台:“1”即省对外话语创新综合平台,统筹发布对外话语创新议题清单,强化话语创新功能,扩大话语创新产能;“N”即省对外话语创新支撑平台,组织各地各部门从自身实践出发,以具体案例阐释中国话语、创新中国叙事,与综合平台相互支持、彼此呼应。统筹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立健全对外话语内容生产机制,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选题,推出一批对外话语创新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组织省主要媒体和重点智库通过“结对子”方式,围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等形成共建机制,努力推出一批“破圈出海”的融媒体产品,推动中国故事和江苏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优化内容、拓展渠道,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主流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我们将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深化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适应区域国别的传播情境和文化特点,以海外受众听得懂也听得进去的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强化良性的双向互动。顺应全媒体传播新趋势,持续深化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统筹协作机制,在定期会商基础上,深化主题策划、项目推进、资源共享、激励扶持等机制,建强融合传播矩阵,努力形成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渠道拓展为支撑的多元立体对外传播格局。推动省市主流媒体成立国际传播工作委员会,加强内部外宣资源集成整合。建立健全国际传播媒体合作机制,与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等中央外宣媒体建立战略合作,推动省市主流媒体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主流媒体探索结对合作,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国际传播。建立健全国际传播效能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机构设立科学指标体系,及时评估反馈、改进提升,加大对优质产品项目的奖补力度,形成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把握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建立健全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共享机制,依托省广电总台等省级媒体加快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建立技术共享、转让渠道,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媒体国际传播新质生产力。
品牌引领、资源共享,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文化文明是沟通思想、拉近距离的天然桥梁。我们将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旗帜,以文化的力量开路,用文明的话题破题,加大国际人文交流力度,提升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水平。深化“文明遇·鉴”等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统筹推进机制,突出双向互鉴、注重资源统筹,带动有关地区部门深度参与。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重点项目的统筹指导,充分发挥南京文都外宣、和平外宣,常州友城外宣、企业外宣,扬州运河外宣、盐城生态外宣等特色优势。用好全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评选的牵引导向作用,扶持富有创意和影响力的“小而美”项目,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外宣工作。搭建对外文化交流海外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梳理中央及省市商务、传媒、文化、教育、旅游等驻外资源,形成“海外资源池”,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供支持。建立国际人脉资源库,团结更多熟悉中华文化、擅长跨文化沟通、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Z世代、洋网红、华人华侨等人脉资源,扩大知华友华国际“朋友圈”。
省市联动、部门联合,完善外宣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外宣工作涉及层次多、领域广,政治性、策略性都很强,要以高效的运行机制整合外宣资源,持续提升区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将坚持协同推进,充分调动统战、外事、侨务、教育、宗教、文化旅游、商务、体育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对设区市外宣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着力构建更具合力的“大外宣”工作格局。民间力量是最具活力的国际传播主体,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各类企业等多元群体都是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经脉。建立健全全省民间外宣力量统筹机制,建强用好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着力构建高校参与国际传播的内生动力机制和高校内部国际传播资源统筹运作机制,统筹开展分众化、精准化民间外宣。依托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实施民间国际传播“珍珠链”工程,发挥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文艺团体等民间力量以及文化、体育界知名人士积极作用。着眼国际传播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要求,建立健全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指导省级媒体优化调整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引进政策,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实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备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