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保护让古城焕发新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勇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明确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一重要论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苏州首创的古城精细化保护基础工作,通过对古城街坊保护对象和历史遗存开展全要素、全覆盖普查,深度挖掘核心价值,为实现古城精细化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巷陌深处觅故居

  苏州古城街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自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启动以来,苏州科技大学14名教师和28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负责解剖苏州古城23243139号街坊。团队逐一调查街坊内的街巷、房屋、古井、桥梁等每一个古城细胞,通过多次入户、走访、访谈等方式,挖掘这些遗存背后深藏的历史文化信息。细胞解剖师们从很多不起眼的寻常巷陌中还原了大量历史名人生活过的故居。

  苏州古城24号街坊乘马坡横巷17号,是著名昆虫学家邹树文的故居。主体建筑为一栋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左右两侧的砖砌西式罗马立柱与传统的粉墙黛瓦交相辉映。邹树文(18841980年)是中国近代昆虫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出身官宦世家,著有《中国昆虫学史》《昆虫》《浙江省稻作栽培概况》等。其中,《中国昆虫学史》一书对我国浩瀚的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尽论述了古人关于昆虫认识的文献,对各历史时期在昆虫认识上的每一个重大变化都进行了归纳,在昆虫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乘马坡直巷深处的7号,是近代著名建筑师朱葆初的故居,院落布局规整,古色古香的落地长窗与洁白素雅的天井形成了和谐的空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朱葆初(1900-1985年)曾设计过中山陵的温室部分以及苏州火车站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也曾参与过虎丘塔的修缮,其手绘藻井小样画稿曾在巴黎举办的世界美术博览会荣获金奖。解放后受聘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任建筑科教授,后随调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退休后即返苏居住。

  这些遗存不仅是静态的物件,更是活生生的历史承载体。通过深入挖掘,能够更好地呈现出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拂去层层封尘,许多老宅的价值和其他历史文化环境要素被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被挖掘出来,多样化保护利用方式得以显现。

  寻常人家访故事

  漫步古城,探索古建老宅背后的人文历史与寻常人家的故事。在寻寻觅觅中,细胞解剖师们发现一些老宅已被拆除,旧宅第也变得不再完整,但就在这些老建筑的寻常人家中,他们又找到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位于古吴路18号三进老宅毫不起眼的后院内,住着一位86岁的老人,她就是曾任陕西省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瞿冠英的女儿,这里是他们的故居。瞿冠英毕业于无锡荣氏(荣德生)私立工商专科学校,1938年,时任汉口申新四厂厂长的他受命带设备和工人内迁宝鸡,新建了窑洞车间和其他圆丘状厂房建筑以躲避日机轰炸。林语堂先生参观宝鸡申新纱厂后,在后来出版的《枕戈待旦》中特别记述了这里的地下工场,说是他所见到的中国抗战期间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瞿冠英先后在一元献机运动捐献”“滑翔机捐献中积极捐款,还接受了宋庆龄等人提交的大量棉衣订单,送往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申新纱厂生产军纱、军布、军毯不计其数,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瞿家迁入苏州定居。

  古吴路苏州市第十六中学南围墙段原有6间平房,细胞解剖师反复求证后发现,这竟是193611七君子事件中其中6人(除史良单独关押在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女监)的实际关押地,是原江苏高等法院看守分所。证实了民间关于七君子关押在江苏省第三监狱的说法是个误传。七君子在看守所内一直坚持斗争,被释放时,沈钧儒代表七人发表讲话:当不变初旨,誓为国家民族求解放而斗争。一时间人们高呼抗日救国口号,来自各地的学生代表挥舞着旗帜,和欢呼的人群一路相随直到金门城门口。

  小巷深处像一条时光隧道,串联着数不尽的城市记忆,每一块砖瓦、每一扇门窗,都是历史的见证。正是寻常人家一代代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才得以延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启示着我们如何在当下珍惜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老宅依旧耀光华

  历经千年历史沉淀的苏州古城,古建老宅资源十分丰富,它们是现代与过去对话的重要桥梁。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老宅子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与历史价值,默默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和生活的智慧。苏州坚持传承与活化并举,让古建老宅出新精彩。

  施林巷41号和3号的老房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仅保存了建筑的独特风貌,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原居民一直生活在里面。施林巷3号建于晚清,41号建于民国,两处住宅都是合院式住宅形式,建筑外立面粉墙黛瓦,室内木柱、木梁架、柱础、窗户和地砖保留完好,较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建筑风格与居住理念。

  位于古吴路18号的半亭,依墙而筑,体量纤小,与小院格局十分相称,飞檐翘脚颇为轻灵,显得整个庭院生动有趣,已成为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朱葆初故宅主体部分仍留作住宅,部分空间已被改造为民宿对外开放,院主人希望让更多人体验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

  古宅依然鲜活,通过对古建老宅的保护与利用,激活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让历史活在当下,也能为后代留存下珍贵的文化财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美好传承。通过适应性微更新,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居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古城街坊中的故事挖不完,每一个老居民都是一本活宝典,每一处古迹都藏着鲜活的过往,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从宏观格局的骨架到街巷、建筑物、构件、历史信息等细胞的精细研究,从中挖掘历史遗存和文化信息,分析提取地方文化基因,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理念正是古城保护的精髓所在。精细化挖掘和保护,不仅深入挖掘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也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与参与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和生动实践。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