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12月13日开始,国家公祭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1次。每年举办的国家公祭仪式,都是一次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和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早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就提出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系统性阐释了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人民至上”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被赋予新的内涵。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在这份历史决议中,同时提出了10个坚持,其中第2个坚持就是“人民至上”。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国家公祭以国家的名义祭奠的对象是谁?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中,非常明确地予以界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死难民众:首先是南京被侵占的死难者,也就是通常所指的30多万死难同胞;其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中国死难者,包括普通民众和中国战俘,这一层面比较宽泛,持续70年时间,并聚焦于普通的人民群众:一是1874年日本武力侵台造成的死难者;二是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侵略旅顺时的死难者;三是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镇压并杀害许多义和团员死难者;四是1904年日俄战争中遭日军杀害的中国死难者;五是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被日军杀害的死难者;六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制造一系列惨案的中国死难者,包括无差别轰炸的死难者、遭化学武器毒害的死难者、细菌战的死难者、强制劳工的死难者、慰安妇的死难者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的14年间,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死伤人数达3500万人,其中无数的死难民众,都应当属于国家公祭的对象。
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在南京及其他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包括人的生命权在内的各项人权的粗暴践踏。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法国思想家赫南指出:“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灾难与伤痛比享乐或是光荣更重要,也更有价值,因为它更能紧密地结合民众,唤起患难与共的情感,进而使人民凝聚成为一个坚实的共同体。”通过国家公祭仪式的持续开展,既是对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控诉,也是对人性与良知的呼唤。铭记这段历史,就是为了坚定不移地捍卫人权和尊严。
国家公祭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国家级祭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仪式。它以国家立法形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制度性安排,遵循的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体现国家意志,凝聚民族精神,表达捍卫人的尊严与和平发展的诉求。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遭日军残害的死难者祭祀活动,在国家层面予以公祭,既是对民众生命权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对死难者遗属和幸存者的精神慰籍,成为一项举国关注的重大仪式,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国祀”,意即国家的大典。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这个仪式成为一项固化了的国家性社会行动,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同心协力地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从2014年12月13日举办的首次国家公祭仪式开始,这项重要的祭祀活动已经进行了11次。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国家公祭的主会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与民众一起参加悼念活动,同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据统计,张德江、俞正声、蔡奇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南京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致辞,体现了对这项符合民心、民情与民意活动的关心与支持。
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国家公祭仪式的过程中得到教育。每年的国家公祭期间,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校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采用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的方式铭记历史。学校还通过与全国100所中学同上一堂主题班会课,一起倾听历史真相的叙述,启发孩子们在思考什么是侵略战争,该怎样看待屈辱的历史,如何去拥抱和平的未来。从首次国家公祭的2014年开始,南京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2022年12月,夏媛、常小梅、李真铭等13人被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们来自10个幸存者家庭,有二代传人、三代传人,甚至还有四代传人。他们接过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国家公祭成为一项举国集体性的悼念仪式,凝聚了中国人民珍惜和平拼搏向上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家公祭日,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的淞沪抗战纪念馆、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山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辽宁的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河北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云南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旅顺的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广东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等抗战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无数国人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公祭仪式,表达珍惜和平的心声:铭记历史,发奋图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家公祭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国际共同行为,成为全球华人华侨爱国的举动。2023年12月13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阿根廷、泰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华侨社团在居住国、旅居地同步举办烛光祭、开展主题座谈会和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等活动。南京市侨联开展世界和平火炬“云接力”活动,吸引15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华侨参与,共同表达坚决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严正立场。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