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干部自身成长,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是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高度自觉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仪征市组织部门围绕“育考管用”全链条,不断探索细化各项举措,引导全市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突出长效培育 讲“敢为”更讲“善为”
政绩观问题说到底是思想认识问题,政绩观偏差实质是思想认识的偏差。坚持把正确政绩观教育作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干部消除认知误区,更好地把正确政绩观根植于心、付之于行。
用理论教育干部。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学习教育,在重点班次开设政绩观教育专门课程,教育引导干部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将政绩观教育与组织生活深度融合,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校正党员干部理念偏差、思维偏差、方法偏差,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的堤坝。坚持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深入剖析违背规律搞“政绩工程”等反面案例,举一反三纠正政绩观偏差,增强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生动力。
用典型引领干部。典型激励是调动干部担当作为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有效措施。发挥好党的二十大代表周维忠、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边晓斌、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孙星星等先进典型作用,开展事迹宣传研讨,推动干部见贤思齐、见贤思进。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邀请考核一等等次单位主要负责人走上讲台,现已举办28期“征担当”大讲堂,累计1000余名干部接受教育,有效发挥榜样作用,推动干部真担当、争担当。
用实践磨炼干部。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政绩观的主阵地。坚持干中学、学中干,通过组织选派、主帅点兵、干部自荐和单位推荐等方式让干部到一线去历练打磨。坚持一线考察和跟踪评价,注重在重大斗争、改革创新、服务群众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不断树牢党员干部主动深入一线、真抓实干、一心为民的政绩观念。近年来我市获提拔重用的干部中,近60%来自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等一线,引导干部树立主动到一线、主动讲奉献的政绩观念。
突出精准考核 考“显绩”更考“潜绩”
考核评价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是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方向和指引。坚持在个性化、精准化上下功夫,推动“考事”与“考人”深度融合,更好引领干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长效治理、为民服务等“潜绩”。
“考事”突出精准定向。围绕“考少、考精、考重点”,深入对照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紧扣正确政绩观表现,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满意度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作为重要内容。根据功能定位、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不同,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将自主申报与综合论证相结合,探索设置个性化指标,使得“因地制宜”干实事成为评判标准,鼓励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同时注重反向约束,每年动态完善负面清单,设置安全生产、失信事件、盲目发展等减分项,引导干部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
“考人”突出精准赋能。结合干部平时考核,积极探索围绕政治素质、重点工作、群众评价等,个性化设置干部平时考核绩效管理指标,并将全市重点指标推进情况、群众“好差评”情况、12345政府政务服务热线等纳入考评,提升绩效管理精准度。注重数据赋能,探索开展线上调度,在线展示干部工作实绩和成长轨迹,推动全体干部互评互比互促。针对平时考核结果,实施“连续落后必谈、明显退步必谈、发现问题必谈”,分管领导及时“一对一”“面对面”反馈考评结果,既谈工作业绩表现,又谈政治思想作风,为后进干部提出改进措施、指明成长路径。
“考核”突出精准减负。着力减轻干部负担,避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引导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干事创业、狠抓落实上来。精简规范指标,整合全市各类考核,变扎堆考核、多头考核为综合考核,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效上做“加法”,让基层干部一门心思谋实事、心无旁骛抓落实。全面取消考核一票否决、责任状事项,严禁设置拍照留痕、台账记录、媒体宣传等考核项目,引导干部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成果、群众实际获得感等。常态开展“四不两直”一线式调研,定期到基层了解是否存在单位简单摊派工作任务、开展“套娃”“搭车”考核等情况,并第一时间反馈整改,进一步让广大干部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干事创业。
突出严管厚爱 重“细管”更重“细分”
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离不开自我约束,更离不开组织管理。既要通过从严从细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政绩观偏差,也要落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通过关心关爱、撑腰鼓劲,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专题监督。健全履职用权风险提示机制,充分运用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与巡察、信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多渠道、多层面收集掌握干部政绩观方面的负面信息、问题线索,引导督促干部遵循规律办事,依据制度规范履职。推动提醒函询诫勉常态化,综合运用巡视巡察、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考核、“一报告两评议”等成果,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咬耳扯袖,及时纠正干部政绩观偏差。
坚持划清红线。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棚改征拆、教育医疗、营商环境、镇村工程等小切口,对典型人典型事实行“一案一警示”,放大震慑效应。紧扣政商交往突出问题,制定政商交往正面、负面清单,明确21类禁止性、8类许可性情形,对政商交往高频事项进行规范,厘清政商交往模糊地带,划定交往红线、可为界限,推动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同企业家交往做到既“亲”又“清”。
坚持撑腰鼓劲。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帮助党员干部纠正“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观念,理直气壮地支持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措施和干部敢为10条措施,逐一细化明确容错纠错、失实举报澄清、打击诬告陷害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操作细则,变以往的“事后纠正”为“事前保护”“事中监督”,先后实施风险报备、容错纠错、失实澄清等36起,把“为担当者担当”落到实处、形成常态。
突出选贤任能 树“标杆”更树“标尺”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政绩导向、发展导向。在干部考察中突出正确政绩观标准,在干部选任中突出正确政绩观导向,从源头上把政绩观端正的干部选拔出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政绩观正、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推动考察识别标准化。探索完善政绩观标准,提升考察识别精准度。结合经常性考察和日常调研,紧扣“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负面清单,设置机关、园镇、企业、事业等4类11项个性化正、反面政治体检指标,对干部政绩观进行全面“体检”。加强与群众代表、管理服务对象等谈话了解,准确掌握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意识、能力、实绩等3个方面综合情况,加权形成评价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教育培训、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推动知事识人、以绩辨才、量才用人有机统一,让埋头苦干、敢于攻坚、干出实绩、群众认可的干部出得来、用得好。
推动能上能下常态化。“上”是最有力的激励,“下”是最有力的警醒。聚焦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干部,着力畅通“下”的渠道,起到“敲打一个、警醒一片”的作用。综合运用平时考察、年度考核等结果,对工作实绩欠缺、进入状态较慢、争先意识不强的干部,进行降职或降级使用。仅今年,就有2名考核排名靠后或满意度评价偏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被降职使用。探索“下”后干部的跟踪管理,对“下”的干部逐人建档,对表现较好、实绩明显、干部群众公认的,重启任用渠道或予以晋升职级,先后对5名受处分后表现突出的干部予以重新使用,切实防止一“处”了之、一“问”了事。
推动跟踪体检制度化。抓牢选人用人事后“跟检”,开展“政声人去后”评价,了解任职期间一贯表现,动态开展征求意见、一线访谈、随访考察等,对干部政治表现、典型事例进行全程纪实,建立事例库705份,让干部政绩观“看得见、摸得着”。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推动离任干部与接任干部面对面梳理交接清单,并向纪委、组织、审计等部门报备,相关部门于交接1月后进行回访考察,了解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等政绩观偏差,对出现问题的及时约谈督办。相关流程制定以来,已有1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顺利完成变动交接。
(作者系中共仪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