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突破百亿元的佳绩,更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多维融合,在文化内核、表现形式、技术应用及IP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成功转化与鲜活表达。
现代审美观照传统文化元素
《哪吒2》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影片从多个维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要素同现代审美、科技融合起来,营造出独特的“新国风”。
传统美学的现代重构。在一开头的“混沌星云”场景中,粒子运动呈现出东方美学的韵律,再加上从山水画中提取传统色彩,既保留了水墨的古典意境,又赋予画面未来感。展现玉虚宫的长镜头中,观众先看到昆仑山上虔诚的信徒身影渺小如蚁,而在他们难以企及的缥缈祥云中,层层叠叠、不知大小方圆的琼楼玉宇逐渐浮现,这样的对比悄然传递出仙家的高远和难以企及;玉虚宫屋顶的场景与宋徽宗的《瑞鹤图》画面结构近乎一致,在那高大雄伟的屋顶上,一排仙鹤乘风飞翔,更凸显出至高无上的阐教地位与仙风道骨,真可谓“意在言外”。
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在影片里,几乎所有角色的服饰、兵器、法术包括出现的场景中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的隐喻,使神话内蕴更加饱满厚重,耐人寻味。殷夫人的青铜剑原型为闻名的越王勾践剑,穿的紫袍上又有柔美的缠枝纹,进一步凸显她刚强又温情的女将军形象。东海龙王手中的龙牙刀融合商代青铜刀的曲线和关刀的威猛,刀身纹饰借鉴青铜器上的雷纹,吞口使用龙的形象,以具象化手法展现了龙族对自然力量的掌控。影片配乐中侗族大歌、蒙古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筝、唢呐等民族乐器的结合运用,既烘托剧情氛围,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现代诠释升华传统角色与主题
《哪吒2》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是因为影片运用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了一个符合时代语境的中国神话故事,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敬意,又有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索。
哪吒形象的创新重构。影片在保留哪吒故事经典情节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神话中哪吒“剔骨还父”的极端悲剧形象,转而塑造了一个兼具反叛与成长的少年英雄形象,结合时代主题赋予角色更广泛的现代共鸣。在影片中,未经三昧真火锤炼的哪吒不管嘴上多强硬、多么叛逆,其内心是不坚定的,他在意别人评价甚至因为黑眼圈而不好意思去见哥哥。而影片最后,经三昧真火淬炼,哪吒不仅拥有了真正的不坏金身,还从内心接受了自己魔丸的身份,具备了打破偏见、拯救苍生的坚实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既是对传统“天命观”的颠覆,又契合现代社会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普遍诉求。当真正完成自我认同后,就能成就无坚不摧的自我。
反抗精神的时代演绎。过去的哪吒反抗的是“父权压迫”,这种反抗本质是自私的、极其个人的。影片中对“反抗精神”的阐释,做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改编,让以哪吒为代表的“反抗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社会价值。敖丙的父亲敖光直接说自己几千年的生存经验,哪轮得着一个凡人在我耳边聒噪,可以说爹味十足。不过影片也在最后借敖光之口,说出了“父辈的经验或许不再有用,孩子的路得让他自己走”,这也意味着代际沟通困境的破解。面对仙族给扣上的妖魔标签,还有招安时那套只有修仙才是唯一出路的说辞,哪吒、敖丙、龙族以及海底妖兽把无数被压迫者对自由和公平的渴望汇聚成了撼天动地的力量,冲破天元鼎,并把十万捕妖队逼得节节败退。这种挑战既有的权力话语体系,揭露规则背后的不公,是一种更广义上的反抗,它不再代表哪吒个人,让观众自然会有许多联想。
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表达
《哪吒2》的精良制作,离不开先进的动画技术。从细腻的人物表情到震撼的特效场景,科技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
数字技术与东方美学的创新结合。影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与3D动画结合,让哪吒的混天绫飘动轨迹模拟书法笔意,既有传统水墨的流动感,又通过高精度物理特效实现动态张力。“乾坤圈粒子破碎算法”使金属碎片飞溅轨迹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将传统法器转化为科学可视化的视觉奇观。通过3D建模与光影渲染,让借鉴汉代博山炉造型的七色宝莲细节被精准复刻并动态化,强化了文化沉浸感。
工业化协同与全产业链的力量汇聚。光线传媒旗下的影业、彩条屋和可可豆三家公司紧密协作构建成“铁三角”,涵盖了从创作内容、研发技术到资本运作的全产业链。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的建成,吸引了动画制作、特效公司等全产业链企业汇聚,产生协同效应。此外,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动画人参与制作,涵盖特效、场景设计等领域。充分体现中国动画产业的模块化生产能力,推动国产动画工业化进程。
现代运营助力传统文化IP价值释放
《哪吒2》精准地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观影需求的年轻一代,通过光线传媒的生态化运营,精准命中大多数潜在消费者的“痛点”,让哪吒这一文化IP的价值被最大释放。
情感营销覆盖最大公约数。片方宣发时更在意和潜在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借此吸引受众进入影院。将哪吒的成长困境与当代教育焦虑、代际冲突绑定,宣发时将李靖夫妇的“无标签式教育”与东海龙王的“望子成龙”形成对立,精准击中亲子关系难题。 将导演饺子打造为“国漫匠人”符号,通过纪录片《不破不立》强化幕后艰辛叙事,塑造“国漫崛起”的集体情感认同和用户信任;再加上饺子的转型经历本就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和其影片“打破偏见”的核心主题互文。这些都精准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心理诉求。借助这些情感杠杆,让更多人在春节档愿意带着全家人去观看,并自发形成自来水,让票房指数级增长。
联动与周边开发激活最大价值。片方在宣发时还制作了一系列的番外短片,与“姜子牙”“王蓝莓”“茶啊二中”等IP联动,将众多经典的神话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延展性的系列化IP矩阵,既满足观众对电影本身的持续关注和期待,又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片方积极开展跨领域合作,与游戏、动漫、文学等多个产业进行授权合作。例如,开发了以哪吒为主题的手机游戏、漫画、小说等,以及手办、盲盒等衍生品,进一步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力和商业版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哪吒”商业生态,实现了IP价值的最大化。
《哪吒2》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与科技赋能实现“破圈”的典型案例。它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期待这种“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成为更多文化IP开发的蓝本,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舞台持续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王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