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上升起的“绿色明珠”

发布时间:2025-03-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包雅玮    

  在江苏盐城一片广袤的滩涂湿地上,镶嵌着一颗绿色明珠,这就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她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未受成百上千年的滋养,而是由人定胜天的伟力雕琢而成。60年来,一大批工人、知青及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地奔赴这里,在这里拓荒,在这里成长,他们把青春和汗水、梦想和希望植入了这片土地,才有了今天总面积达6.8万亩,涵盖652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超90%,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之一,全国首家零碳(近零碳)旅游度假区。

  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

  1965831日,东台县人民委员会请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为了充分利用东台沿海荒滩地资源,自力更生发展森林,逐步解决生产、生活用材需要,配合战备调节沿海气温,增加国家、集体收入,经研究拟在东台沿海老尖以北,四中沟以南计四万五千亩荒地上建立林场一处。这份文件,揭开了沿海荒滩变绿洲的序幕。

  党支部书记李汉裕、副场长巴益宏、秘书王文祥、管理员谢友根、技术员赵其平和一名医生,六个人组建起国营东台县林场第一套班子。196510月,黄海边这片人烟稀少的荒滩上迎来了第一批由18人组成的先遣队,他们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十八勇士。林场新建期间,勇士们白天往来于东台河闸与二区之间搬运砖头,夜晚借住在草荡管理所,他们就在这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造林第一步。首先是要大面积植树,挖沟引水降盐,播撒绿肥改碱,并且要在4.2万亩土地上开挖出与中沟、排水沟相配套的基础水系。他们边栽树边改良土壤,引水降盐、割茅翻垦、种苕子做基肥……为植树创造条件,之后又从培植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开始,寻找适地树种。他们一路探索、苦干实干,在盐碱地上扎下了根。开沟引水,降盐爽碱,挖塘栽树,培苗管护,工地升旗早出工,夜幕落下戴月归,终于换来了勃勃生机。短短几年时间,海滩地上开始有了绿色,慢慢出现了刺槐林带,后来,林场又专门成立了水杉队,一再试验枝条扦插,精心培育出了水杉苗,在东部沿海竖起绿色屏障。慢慢地,意杨、银杏等越来越多的树种,在盐碱地上扎下了根。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这句口号流传了若干年,乃至今日还在沿用。林场先驱们作为拓荒者,把青春梦想与理想信念植根荒滩,用坚忍、顽强和智慧为建成全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打下了坚实基础。

  守着森林就像守着自己的孩子

  随着改革大潮兴起,一段时期,东台林场与东台市中医院、水利局水利工程处作为事业单位一同被列为改制试点单位。当时,不少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纷纷改企,将产权卖给个人,周边的射阳林场、滨海林场、亭湖林场等同类型的林场,也纷纷采取相同方式,将林地卖给个人,经济效益很快显现。面对这样的浪潮,时任场长沈帮勤顶住压力,毫不动摇坚持林权国有、林场国营,避免林木被乱砍滥伐。林场一分地不卖,一定归集体所有!守着森林就像守着自己的孩子的初心,让黄海林场人着眼有利于成片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改革。

  1978年开始,林场推行了经营管理责任制,开始扭亏为盈。1985年实行个人承包制,120多名职工分批承包了4个林管区的林地,形成了100多户家庭微型林场。黄海林场始终坚持以林为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起抓,摸索出行距3米、株距2米、以种带抚的经验。上级林业部门一直强调春天砍树春天种树(当年砍伐当年造林),但实践中发现因土壤不熟,效果并不理想。黄海林场从实践中总结科学道理,当年砍伐种田,次年种树的建议得到上级林业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从摸索水杉种植技术,到种植薄荷、甜叶菊等经济作物,再到规模化、科学化银杏育种,试种庄稼,改良土壤,深耕熟翻,栽树成活,黄海林场人顶住压力诱惑,不卖林、不毁林,选择通过体制、人事和承包转产的方式进行内部改革,以每年四五千亩的速度加速了低产林的改造。

  黄海林场在改革浪潮中的抉择与坚守,彰显出非凡的战略眼光与担当精神。在众多单位纷纷改企卖林、追逐短期经济效益之时,黄海林场却能不为外界压力和利益诱惑所动,坚守林权国有、林场国营,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守护,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黄海林场人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内部改革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黄海林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与使命,立足长远,以科学和创新为驱动,同样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

  不损一棵树,不毁一片绿

  在几代林工的不懈努力下,东台林场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林场文化,浇灌出中国黄海之滨的万亩森林。时代的发展赋予林场人新的使命。2004年,黄海林场申报创建省级森林公园。林场侧重于保护,公园侧重于开放,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20046月,黄海森林公园正式挂牌。2015426日,黄海森林公园景区管委会组建,这片平原森林从此踏上了旅游发展的新征程。2016614日,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揭牌成立,林场走上绿色多元发展之路。新生代林工们,接过老一代的接力棒,传承黄海林工精神,继续守绿护绿。他们精心规划游览路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修建了多条木质栈道,蜿蜒穿梭于茂密的林间,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森林的魅力;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多个生态监测点,实时收集森林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更好地保护这片绿色家园;利用森林资源,推出了森林露营、自然科普研学等特色活动,丰富了公园的旅游内涵,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曾经静谧的林场,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新生代林工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们始终坚持不损一棵树,不毁一片绿。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都能看到他们巡逻的身影,守护着这片森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里不仅成为了旅游胜地,更是生态保护的典范,林场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发展升华,孕育出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特有的人文气息。

  回顾黄海海滨国家公园的发展史,一代代林场人以强烈的现实情怀与时代担当,在黄海之滨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绿色画卷。从最初的盐碱滩涂,到今日升起的绿色明珠,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不仅守护住了这片珍贵的森林资源,更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来者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处处长、江淮人文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