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发展信心的理论之钥

——读《强信心 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子江    

  近日,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24年通俗理论读物《强信心 促发展》由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该书立足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关切,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回答了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厚意蕴、如何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等9个热点问题,从历史与现实、思想与叙事、问题与体系等维度,以平实的文风讲清道理,以严谨的逻辑讲深学理,以深入的思辨讲透哲理,真正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是一本帮助和引导干部群众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的重要辅助读物。

  从宏阔的时代与重要的时机出发“明形势”。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强信心 促发展》一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我们身处的大时代着墨,在对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的认知与实践中,铺展中国未来发展的璀璨图景。纵观全书,每个重大问题都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印。比如,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当下之形和长远之势中,首先从当前经济形势究竟怎样进行破题。又如,在如何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中,着重从势所必然也势在必行的时代大潮落笔。再如,大家经常讲的经济全球化,也是从经济全球化还是时代潮流吗入手,进行深刻剖析,等等。总之,全书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用理性洞察驱散思想迷雾,激励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同时,全书善于在大的历史时代下,捕捉重要的历史时机、发展关口,给出恰如其分的解答。比如,针对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唱衰中国经济,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思潮给人们带来疑惑和忧虑,针对近年来老百姓在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困惑,坚持运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观大势、识大局,清晰揭示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由此所形成的对中国现实发展的自觉与自信也跃然纸上。

  从学理的深度与民生的温度出发“阐事理”。科学理论都具有学理性的特点。开展学理化研究就是深入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把实践经验和认识上升为学术理论的过程。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闪耀着璀璨的真理光芒,为我们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强信心 促发展》一书注重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诸方面发力,把深刻的理论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顺畅的逻辑关系讲述出来。在学术基础上,坚持由浅入深,以百姓习以为常的社会心态,着重聚焦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呈现出的复杂性特征,聚焦躺平、内卷、佛系、精神内耗、情绪价值等流行语引发社会关注的现实,既厘清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主流和支流,更深入探究社会心态之变背后的深层次机理,凸显学术厚度;在实践导向上,书中9个热点问题,每一个都落细落小,充分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在国际视野上,既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发展,又从世界全局理解中国蓝图,在国内国际的双重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在历史维度上,注重从历史纵深体现中国之制的历史逻辑,从历史维度呈现两个结合的宏大格局,从历史视野展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真正讲深讲透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道理,阐明了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战略蓝图、改革方法、制度政策背后的大逻辑。同时,全书又凸显着浓浓的民生温度,每一个话题都紧密联系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层实践经验,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聚焦干部群众之问,用九张问题清单切入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领域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觉醒、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心态、文化遗产、逆全球化等热点焦点问题,真挚朴实的感情力透纸背、直抒胸臆,深刻阐释了问题背后的道理道理背后的情理,让读者读后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共振,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从朴实的文风与鲜活的语言出发“打动人”。文风是党风政风的体现,朴实切实的文风、生动鲜活的语言是我们党贴近人民、与人民心连心的反映。作为一部通俗性的理论读物,文风是衡量其生命力的金标。《强信心 促发展》一书着力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日常语言,与时俱进创新呈现形式,不断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智慧传达给读者,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全书逻辑严谨,从标题提炼到内容体系安排,从叙论模式到语言手法运用都独具匠心,特别是在展开部分往往是从直观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引古喻今、由表及里,案例、故事之间的穿插思维缜密、明白晓畅,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引导读者最终获得对事情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比如,开篇第一章就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切入,话题虽宏大,但不拐弯抹角,从“‘最大法宝的伟力”“思想文化上的新觉醒”“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打开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系统论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远意蕴,读来令人意犹未尽、酣畅淋漓。全书文风清新,无论是使用民间俗语还是成语典故,既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又能实实在在言之有物,让人一目了然。书中大量运用鲜活的事例、详实的数据,把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大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引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等中国传统典故,用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形象勾勒出了可圈可点、立体全面的中国改革图景。全书所精选的金句,干部群众耳熟能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意广旨远、思想深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架起了党的创新理论直通干部群众的知心桥,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