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背景下,居家养老这种方式引起广泛关注。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得到照顾,既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体现了社会化养老的新内涵。从2009年起,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省财政每年拨付4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2011年10月,省政府又以文件形式印发《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根据规划,我省将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2015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建成比例苏南达到90%、苏中达到80%、苏北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立足实际,创造了机构运作、虚拟养老、集中居住、应急服务和志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各地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规划、政策、资金等引导力度,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是“机构运作”模式。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江苏各地打造了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如南京市的“心贴心”、“万家帮”,徐州市的“爱帮”,无锡市的“豪帮”,苏州的“爱心大厨房”、昆山市朝阳街道老年日托所等。这些服务机构,都是由民间资本运作,承担本地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和社会老人低偿、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场所较大、服务设施较好、服务功能较全,具有一定的服务管理经验、一定规模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机构多元化
无锡市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是全省第一家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高水准颐养院,设计床位750张,目前入住老人450人。这里有可容纳600位老人同时就餐的食堂,有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电梯和空调的准四星级住宿,还有阅览室、乒乓室、书画室等康乐设施。“解决五保老人衣、食、住、医、葬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幸福。”颐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立足惠山、面向无锡,逐步进行社会化养老。
在美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岁以上缺少人手照顾的老人、残疾人都可以在这里的“幸福餐厅”享用价廉物美的“三菜一汤”,社区聘请名店厨师定期培训,午餐很受欢迎。滨湖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幸福餐厅”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容的延伸与升级,通过与一些知名餐饮企业合作,由企业每年拿出不少于2万元的爱心基金,为幸福餐厅冠名并提供服务。老人们在这里吃饭,每顿饭优惠不低于3元,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机构养老床位超15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27张。共有134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2.6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49家,床位数9000多张。
据了解,目前无锡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突破900家,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达50%。
二是“虚拟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苏州市的沧浪区,即通过信息平台,整合社区企业加盟,实现老人打一个电话,就可获得所需要的服务。目前,无锡市的崇安区、滨湖区、江阴市,常州市的钟楼区,南通市的崇川区,盐城市的盐都区,泰州市的海陵区,淮安市的清河区,镇江市的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新区以及扬中市,宿迁市的宿城区等,都在实践、丰富、创新“虚拟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正在省内外开花结果。
虚拟养老的常州蓝本
“如果每个家庭都是养老院的一个病房,如果每个社区成为养老机构的一个单元,如果把整个常州市当成一个养老院来建,那何愁养老问题不解决呢?这就是常州建虚拟养老院的设想。”常州市民政局局长张哲浩在谈及常州老龄事业发展时如是介绍。
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哲浩说,虚拟养老院其实应该称为数字养老服务中心,是用数字化的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它整合了许多社会上的有利资源,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专业化。
第一步建立整个常州的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库。对57岁以上的老人开始建库,包括老年人的个人信息资料、紧急联系人、病史病历等家庭信息、健康信息,都要实现数字化,并逐步完善信息库,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步,建立服务网络。“何谓虚拟,就是有一个覆盖全市的星罗棋布的服务网络,这个服务网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我们的12349服务平台。老人有需求,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张哲浩说,“下一步还将继续从精神关爱的角度,多开发一些新的真正关爱老年人心灵的服务项目,我们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首个‘俏夕阳’老年广播,反响很好。”
第三步,建立老年人的紧急呼叫抢救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整合信息库和服务平台,缩短抢救时间。通过信息库,可以直接查询上次看病的病历,主治医生是谁等信息,从而大大缩短诊断时间。
目前常州已经建立覆盖全市的“12349”为老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平台有120多个合作机构,包括养老机构、家政保洁、水电维修等,可以提供150多项服务。
三是“集中居住”模式。在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工作、经商等原因,大量弱势老年人留守在乡村无人照顾。为此,连云港的赣榆县,苏州的张家港市、常熟市,无锡的江阴市等地,创造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服务形式。老年人集中居住,离“家”不离村,村中享天年。目前,全省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形式大致有四种:即赣榆式、张家港式、江阴式、海门式。赣榆式是指:村里建集中居住区,为老年家庭提供服务;张家港式是指:村里利用新农村建设,在居民楼区单设老年人住宅楼,让老年人集中居住在一起;江阴式是指:村里在建设新区时,将一楼统一安排为老年人居住,而二层以上则为老年人子女住,做到既不离村,又不离子女;海门式是指:村里利用闲置房资源,将需要护理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集中居住,为他们提供低偿或有偿服务。
离家不离村 村中享天伦
在赣榆县青口镇梁庄社区老人居住点,每户老人都是独门独户的院落,社区里除了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小超市等老年人生活休闲设施也一应俱全。“集中居住区受欢迎,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家’的生活方式。”赣榆县民政局副局长万言忠说,“不管是老两口,还是单独一位老年人,都以户计,每户都有各自门牌号,独门进出,各吃各的灶。”
目前赣榆县约有5%的沿海社区建有20余处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青口镇大盘村是第一家实行集中养老的村庄,现在已完成了第二期老年人集中居住点建设,有146位老人入住老年人集中居住点,占全村老年人的61.3%。“最初的想法是为了化解家庭矛盾。”大盘村党支部书记祁昌岱说。过去,大盘村很多家庭,一家三代只能挤在50平方米的平房里。住房的拥挤,常常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村党支部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支委会的基础上,决定拿出部分闲置土地,村里统一规划用地、建设面积和设计要求,让老人集中住在一起,并配备了高于家庭的医疗救助条件,每个老人的床头都装有紧急呼叫设置。老年人集中住在一起,无形中将儿孙们孝敬情况进行了对比,也有利于促进敬老意识。
赣榆县老年人集中居住点建设方式不一,最值得称道的是将集中居住点纳入村级发展规划,进行标准化建设。像柘汪镇西林子村在建设省级康居示范村的过程中,就专门规划设计,建成了每户占地120平方米,可容纳120户的老年人集中居住点,由村统一安装自来水、照明用电、电视、电话等生活设施。目前全县所有居住点建设的费用都由村里统筹,老年人不需交一分钱。
四是“应急服务”模式。为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使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得到及时援助,全省许多地方都积极为独居、空巢老人打造安全网,安装“安康通”、“居家助理”、“幸福一点通”等居家应急呼叫系统。老年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只要一按随身携带的呼叫器,120、110和社区服务组织、志愿者和老年人子女等,就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援助服务。
“呼叫器”解决居家养老大难题
独居老人家里电视机坏了,通过“呼叫器”,家政公司第一时间上门维修;长期卧床,身份证过期无法外出办理,通过“呼叫器”,派出所会上门服务;老人在家突发疾病,通过“呼叫器”,120会及时赶来开展急救……
只有钥匙扣大小的神奇的“呼叫器”,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家居难题,而且让老人的子女更加安心。今年5月,镇江市迎江路中心社区金山街道为了探索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在辖区构建了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自今年5月19日启动后,通过入户登记已覆盖街道60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润州区慈善助老人群、区重残人群,目前服务对象还在不断扩大中。
据介绍,这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在政府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下,有偿、无偿相结合构建的一种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及组织管理模式。无偿服务主要是针对慈善助老服务项目的“三无”老人,每人每月由市、区政府和慈善总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信息平台提供无偿服务;有偿服务主要是面向有经济能力、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通过自己购买,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服务,其价格低于市场价。除了紧急救助,日常的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洗衣等家政服务,通过平台,老人也能得到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
五是“志愿服务”模式。全省各地广泛倡导,积极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干部、社区热心人士以及青年志愿者等,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探索出了“网络式责任承包制”、“邻里互助”、“小手拉大手活动”和“高龄孤老结对关爱”等多种服务形式,使高龄、高危空巢老年人有人关心帮助,并得到代购、代缴、助医、助餐等生活照料和家政、精神关爱等服务。
微博助力居家养老
在新浪微博里有一个名为“社区百老惠”的微博,上面有一段备注“我们专注于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尊严,让社区这个‘百老汇’能够成为‘百老惠’”。而注册这个微博的人就是南京市秦淮区乔虹苑社区党委书记张国胜。他带领社工,通过微博招募志愿者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上门陪老人聊天、陪老人买菜、看病、锻炼身体等等,用微博帮助社区老人实现快乐居家养老。
在乔虹苑社区近9000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达2000人左右,其中还有540多名是常年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占到总数的27%。由于空巢老人较多,社区里每天处理的大小事务,大部分都是为了这里的老年住户。用什么方法使老年住户的生活更加便捷,成为社区工作的难题,在这个年轻人居多的团体,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微博。
2011年6月,社区启动了百老惠,旨在通过微博这个开放性的平台,倡导公益团体以及众多关注公益活动的人们,更加了解社区,从而满足一些居民的实际需要,用实际的助老活动让其变成“百老惠”。通过没有具体地域等“门槛”限制的网络,百老惠目前为止已有近7000名粉丝,吸引了来自南师大、药科大学、力小、空军四五四医院等院校和部队的众多志愿者,让老龄化社区变成“没有院墙的养老院”。
通过微博,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各社区可以利用志愿者所拥有的资源或特长为其他需要这些内容的社区、学校和其他组织服务,例如剪纸、扎花灯等都可作为“优势资源”为别人服务,陪老人聊天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种,这可以叫做公益交换。
(许筠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