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炳山 邵生余
我省依靠劳动力优势,以工程带动劳务、劳务支撑项目的“走出去”模式,现在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逐渐抬高,遇到了国内招工难的瓶颈,如何破解?我省部分企业尝试聘用“洋劳工”,在世界范围整合用工资源,既救急又经济。
“我们承建的科威特一所中学即将开工,需要劳务100名,正在尼泊尔招工,已经落实了80多个。”江苏建设集团海外部经理汪云义说,近两年他们在中东承建的项目,劳务人员大多来自第三国,2010年结束的科威特市政工程项目就用了50多名印度、巴基斯坦劳工。
一些“走出去”的制造企业,也把用工半径放大到南亚、非洲等地区。江苏开元集团在尼日利亚设立的家电工业园,100多位生产线工人和维修工全部来自非洲,只有不到20位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自国内。溧阳海博箱包有限公司在北非投资一家钢铁企业,招募了280名孟加拉、埃及、乍得、苏丹等国工人组成的“多国部队”。
用第三国劳动力服务海外项目,绕过了国内资源供应不足的困扰,又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南通盛凯建筑劳务公司,2010年派人前往越南,通过当地劳务中介公司在胡志明市招收了44名越南籍瓦工,月工资2000元人民币,全部派往北非。
“我们招用的国际工人普遍比较便宜。”海博箱包老板强健康告诉记者,从国内带到非洲去的稍微有点技术的工人,年工资最低不能低于9万元。雇埃及工人,3万多元一年就够了,用孟加拉工人,每个月只要1600元左右。汪云义估算,雇用第三国劳工比国内劳务降低成本30%左右。
用第三国劳力,员工处置灵活,需要时可以随时招来,不用时可以随时走人。但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管理”,有可能惹上国际用工的法律麻烦,加强管理成为一个必须解决好的新课题。
“管理国外劳务与国内劳务,最大的差异是文化。”结合多年现场管理经验,汪云义告诉记者,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西方文化在非洲根深蒂固,非洲劳务人员普遍习惯于工作流程化,他们能把一个工作环节做得很细,但缺少灵活性,身边油瓶倒了也不会去扶。施工中,他们公司将中外劳务结合,“外国劳务砌直墙,中国劳务管拐角”,这样,较好地做到了优势互补。再如,国外工会组织力量强大,罢工、游行是常有的事。作为雇主,中国公司必须按所在国法律,把劳务人员的各种保障待遇办到位。
用外国人管理外国人,我省多家企业将其作为“窍门”。江苏建设集团的中东项目大多采取这种方式。竑成公司曾雇佣100多位越南职工、200多位孟加拉工人,都靠“洋买办”管理。不过,因不能和劳务人员直接沟通,这种方式对雇主而言有不少管理盲点。真正管好用好外国劳务,还有待于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真正国际化。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