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晓梅
在欧债危机阴霾下,诸多南欧重债国家经济难现增长动力。相比之下,德国经济却依旧活跃,形势趋好。德国何以能在此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一枝独秀?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发达的实体经济功不可没。
实体经济
德国抵御欧债危机冲击的中流砥柱
在欧债危机“兵临城下”之际,德国依靠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强劲发展,形成了抗击金融风险的坚固屏障。就在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诸国愁云惨淡之际,德国经济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强势复苏,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外贸市场不断拓展扩大,失业减少,物价稳定。
一是实体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领头羊”。有关资料显示,德国经济仅在2009年GDP短暂下滑后,便得益于实体产业优势迅速恢复,在市场外需回暖之际较欧洲其他诸国得到了更快更好的恢复,2010年全年同比增长3.6%,创17年来最高增速,2011年继续保持了3.0%的增速。据美通社报道,2012年德国机械制造业营业额创历史新高,达2090亿欧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预计2013年该行业的生产仍将保持2%的增长。
二是实体产业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国民经济贡献持续上升。在欧债危机肆虐欧美之时,大众、西门子、奔驰、宝马、博世、阿迪达斯、巴斯夫等德国品牌产品,非但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反而因为其过硬的品质和口碑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德国电器与电子工业协会(ZVEI)称,德国生产的家电2010年出口总价值6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6.26亿元),同比增长5%;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客车产量近590万辆,出口450万辆,均创下纪录。
三是坚实的实体产业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当英国、希腊等国甚至因为就业危机发生示威、骚扰之时,得益于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德国的失业率反而持续下降。从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1月10.2%的失业率,逐月下降到2011年的5.7%,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
探源究本
德国的实体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
探究德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什么能发展得这样好更有启发意义。
德国自19世纪工业化开始,就注重实体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当欧美各国越来越忽视实体产业发展,纷纷转向金融和虚拟经济领域时,德国人依旧在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步履稳健,牢牢守住实体经济的阵地。德国的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环保产业等闻名于世,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出自德国。据统计,德国当前工业总产值占GDP的21%,其中仅汽车、机械、化工和电气四大产业便占德国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可以说,正是工厂造就了与美国、英国、法国等不同的“德国实力”。
德国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达,首先归功于德国政府在实体经济领域长期积极鼓励实用技术创新。德国技术导向型行业的附加值,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比重最大。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德国制造业企业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
在德国,实体产业市场并不只是属于企业巨头的专利,德国政府还特别注重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尽管这些中小企业的雇员多数还不足百人,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在推动经济增长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则为德国实体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有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这是德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为坚实的人才基础。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并非局限于前沿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应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个体。这种不带有任何歧视色彩的行业人才观,让德国大量年轻人愿意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谓世界知名。据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近80%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他山之石
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什么
在金融危机面前,德国应对措施与结果与美英等国截然不同,美国政府动用巨资救助金融业,进一步加剧了主权债务矛盾;而德国政府则是通过刺激消费来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使得德国民众并没有因为此次危机浪潮而风声鹤唳。从欧美经验和教训看,毫无疑问,我们应向德国学习,极力避免重蹈美英等国覆辙,积极调整政策,鼓励发展实体经济。
怎样的实体经济才具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应该深入思考的。我国和德国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德国生产的多是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产品,这类高端产品即使在世界经济不够景气之时,对外贸市场影响也较为有限。这一点很关键。我国虽然也是实体经济大国,但却远非强国,各类出口产品附加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潜心于制造技术的创新,创造需求,引导市场。中国的民族制造企业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通过提升科技含量让中国品牌驰名海内外。
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准。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认为,“传统制造业要向精致化迈进,而精工生产的关键还是靠发展教育,培养技工和高级技工。”德国平等尊重人才,大量年轻人在接受职业教育后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成为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我国,很多家庭只希望自己孩子读本科攻硕博,然后成为国家公务人员或做高级白领,大多对蓝领工作表示不屑,甚至怀有鄙夷之情。对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职业教育,形成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