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19    

/刘后滨


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然而,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化为怨气,没有把生活的艰辛归罪于朝廷。唐朝当时的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


关心民生疾苦,安顿百姓生活

 

贞观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接着就是蝗灾。夏日的一天,唐太宗来到皇城的御苑中,发现了蝗虫,顺手就抓起了几只,拿在手上,用咒语般的话谴责起蝗虫来:“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说完,他举手就要把蝗虫往嘴里送。左右的大臣赶紧劝阻,说:“这些个脏东西,吃了会得病啊。”唐太宗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于是把这几只蝗虫都吞吃了。这件事感动了天下百姓,提高了灾区人民减灾抗灾的积极性和战胜灾害的自信心。

唐太宗关心民生的具体措施,白居易在《七德舞》诗中概括为“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贞观二年,当唐太宗得知关中地区由于旱灾导致百姓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后,对身边的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于是,他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到关中各地去巡视检查,发现被卖的孩子,就从国库出钱把他们赎回,还其父母。

针对“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的状况,唐太宗在贞观二年四月又下诏,下令各级官府出资,把散落在荒野的尸骸进行收葬。


抑制豪强权贵,惩治贪官污吏

 

《贞观政要》在解释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迅速开创贞观之治的原因时,特别强调了唐太宗抑制豪强的措施与效果,“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唐太宗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激进。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底,即位不久的唐太宗深为朝廷之中一些低级的小吏受贿成风而苦恼,一时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对策,情急之下竟想出“钓鱼执法”这一招,可以看出他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的决心。

贞观三年,唐太宗做秦王时的幕僚、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免官。庞相寿找到唐太宗,唐太宗出于对部下的个人感情,决定法外开恩,留住他的官职。但是,魏徵进谏说:“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如果秦王府的幕僚都通过与皇帝的个人关系而获得法外之恩,将使那些正直善良的官员感到害怕和心寒。唐太宗在此提醒下,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对庞相寿说:“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他赐给庞相寿一些绢帛,却依法免去了其官职。

唐太宗对享受特权的阶层有着特别的警惕。《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唐太宗对唐高祖大封宗室为王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数十位宗室郡王皆降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他的理由是,“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毕竟那么多的郡王是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严守法度,树立政权公信力

 

《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唐太宗听从封德彝的建议,下令将那些未满18岁的身体强壮的男子征点为兵。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年满18岁的中男和22岁以上的丁男才能被征点为兵。负责在门下省签署皇帝诏敕的魏徵,根据制度规定拒绝签署这份敕令,多次将中书省起草好的诏敕退回。唐太宗很生气,召见魏徵,加以指责说:“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魏徵搬出了唐太宗自己的话,陛下常常说要“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可是这即位没多久,陛下就已经多次失信了。他举例说,陛下曾经下令,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则免一年;命令发布之后,又有规定说“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官府原本已经将征收上来的租调钱物退还给百姓,但根据后来的规定,当年已经征收过的就不要免了,于是地方官府又把退还之物再次征回。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令老百姓徒增折腾而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在事实面前,唐太宗欣然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决定放弃初衷,停止征点中男为兵。唐太宗因此深刻反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唐太宗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他要求国家的政策要以法令为依据,而不能取决于皇帝的一时喜怒和片言只语。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要坚守法令,否则就会导致社稷倾危。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