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苏·媒眼

发布时间:2014-08-19    

绿色增长成为江苏发展关键词

 

美国《侨报》报道,多年来,江苏为圆梦“美丽江苏”一直积极探索:污染减排多年走在中国前列;国家级生态市(县、区)数量居中国之首;连续五年完成“两个确保”的治太目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还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的目标。报道指出,面对“最小的环境容量”这一特殊省情,江苏一直努力利用资源环境约束机制促进绿色增长,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挤出 “黑色GDP”,植入“绿色GDP”。翻阅2013年江苏环保工作重点“任务书”,“绿色增长”成为关键词;“制定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南京率先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等调优增绿的部署接二连三。据统计,2009年以来,江苏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支持20个县(市、区)、217个镇、3100多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塑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生态家居环境,靠自觉保护,更靠主动建设——这是江苏多年生态足迹的可贵印证。目前,江苏的中国生态市增至5个,位居中国首位,中国生态县及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分别占全国的1/21/4左右,其创建质量与数量继续保持中国领先。 

 

华西村的共同富裕是对集体主义优越性的成功诠释

 

对于外界而言,华西村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共同富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景天魁在《中国改革报》撰文认为,华西村的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优越性的成功诠释。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把住了“底线”,就是基础福利。村里管的就是满足每家每户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米、面、菜、肉、油,且不论家庭人口多少、富裕与否。第二,明确区分基础部分与非基础部分的界限。各家各户有了钱,自己去解决那些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你要买辆宝马轿车,你自己买去。这就是说,它们的责任界限把握得好。村里解决的是基础福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可以依据他们的劳动收入,提高他们底线以上的福利水平。第三,特别强调劳动和就业在福利中的基础意义。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参加劳动,才能获得福利,这是一个前提,绝不养懒汉。第四,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纳入福利范围,把教育福利作为消除贫困、提升福利的根本措施。

 

工资成为江苏农民收入最大来源

 

《欧洲时报》报道,截至2012年,江苏省农民收入连续第三个年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中国第五的位次。报道在分析2012年江苏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比例后指出,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技术性岗位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推进,其中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3.0%,从中也可看出农民本地化转移就业趋势日益明显。同时,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984元,增长22.9%;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62元,同比增长18%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