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一 陈伟龄
当前,各地招才引智新招迭出。常州市发挥创投公司的作用,提高创业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创新了引才思路。
2006年9月,常州开始全面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引进8批人才,共645人,有70%的项目正式落户。和其他地方一样,常州也是按政府主导模式来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具体展开,一些问题浮出水面。首先,项目由政府组织的专家、领导和有关部门来评审,对人才带来的国际前沿的高端项目并不能十分准确作出评价。其次,专家评技术,政府定资助,往往很难准确地捕捉市场的风向。再次,创业投资单一地由政府资助,资助额度较小,单体扶持力度不足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主导模式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引进的人才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项目发展完全靠政府支持。种种原因,使得引才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一个具体的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拥有其特有的生命力,而过了时间节点,其优势渐渐衰退,这就迫切需要对这一政策进行完善和提升。
常州决策层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最后形成共识:政府政策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就投资领域而言,市场应当也应该成为真正的风向标。推行市场判别优选人才机制,将人才项目的评判权还给市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各要素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
众口争议了多年的市场主导,如何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几经选择,常州找到了突破口:吸引创投机构全程参与人才引进的评价、投资和跟踪管理。对于市场的敏感性,创投机构远比政府要准确得多。创投看好的项目会更有市场,创投愿投的项目会更有前景。创投机构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创投机构参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创公司的融资,用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网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经营企业。引入创投机构,不但可以运用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决定投资方向,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改变以往“人才+项目”的模式,从而形成“人才+项目+资本”的新型模式。
2011年,在“龙城英才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常州郑重承诺,对于引进的领军型人才创业A类项目,给予5000万元以上的股权融资和3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B类项目,给予1000万元以上的股权融资和3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C类项目,给予100万元-3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同时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所。其中,市重点企业和创投机构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领军人才创业引进项目,列为领军人才创业A类项目,国有资本跟进投资1000万元;创投机构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列为B类项目,国有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分别跟进投资300万元和200万元,并且均给予300万元创业资金资助。对已落户的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创投机构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列入培育支持计划,国有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分别跟进投资300万元和200万元。
“龙城英才计划” 改变了过去政府单一主导人才引进工作的不足,探索了一种“政府+市场”的投入机制。在招才团队初判、技术专家初评、落户园区初审、职能部门把关的基础上,突出创投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判别,形成“4+1”模式。人才引进来以后,政府部门将人才项目向创投机构和重点企业进行实时推荐,对他们看好并实施投资的人才项目,政府实行“你投我奖”和跟进投资,出现风险,政府则一起承担。对产业方向明确、技术处于前沿,但创投机构和重点企业一时未“相中”的项目,由政府资助孵化,发展成效初显时,及时向市场推荐,对接成功后同样给予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常州与富达、晨兴、金沙江、赛富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其帮助引进项目、判别项目、投资项目、管理项目,不断提高人才项目的质量和产业爆发能力。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拉网搜索人才项目源,锁定符合常州需求的人才项目,对优质人才项目及时联络跟进,对重点人才项目开展聚焦式攻关引进,全力推进重大、重点人才项目的引进和落地。
新的机制使人才引进工作从政府的“独角戏”变成了政府、创投机构、本地重点企业和引进人才的“合唱团”。现在,由创投机构投资的领军人才创业重点企业遍布常州,其中14家年销售过亿元。而常州只用了2.8亿元的财政资金,就撬动了近30亿元社会资本,平均每家扶持资金超过3500万元。
创业人才引进,不能为引进而引进,关键是人才带来的项目要能落地生根、做大做强,进而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单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够的。必须充分放大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人才项目来增加创业投资供给,进而将人才和技术用资本进行催化生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常州的实践证明,一旦形成了好的机制,社会资本就会在政府财政扶持的刺激下从“休眠态”转变为“激活态”,二者的合力将像催化剂一样,大大加快创新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的融合。这也正是常州创新引才机制的意义所在。
(第一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