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人才强教以教育强省

发布时间:2014-08-19    

/郑晋鸣 张金凤


近年来,江苏以教育储蓄人才,靠人才发展教育,用教育推动经济转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变成了现实的发展优势,成为江苏推进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鲜明特点。


以教育储蓄人才

 

今年32岁的雍斌是一名留法博士,是河海大学“青年教授计划”人才。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万国彤介绍说,“青年教授计划”就是指一批年轻讲师被破格聘用为教授,享受教授岗位津贴,承担教授科研课题,定期考核,直至符合教授资格后才正式聘为教授。目前,河海大学共有14位这样的“青年教授”。

设立人才“特区”,实行资金、住房、科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优秀人才开绿灯,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南京大学以“大师+团队”的引进人才模式成功引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又顺利引进了李桂根教授在内的一支科研团队,成立了“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一批科研人才主动来南京大学扎根。

“让年轻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东南大学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例,为一批业务出众的青年教师开辟了职称晋升的“快速通道”。该校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放弃自己的申报机会,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额让给了一位新引进的高端人才;法学院为引进青年法学家周佑勇教授夫妇,前后“追求”三年才如愿。

2012年起,江苏师大把人才建设经费从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2600万元,另外,所有引进的博士及以上人才都能得到一套60190平方米的住房,一下解决了大半的生活难题。目前该校人才公寓已经入住了80多位海外人才。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近年江苏聘请了8000多名外籍专家、外籍教师到学校任教,并计划到2020年引进30万名海外人才,100名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和世界顶级专家。


靠人才发展教育

 

中西秀树的引进,是江苏实施“以人才强教育”战略的一个缩影。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西秀树身着白色工作服,手拿化学试管提取原液。身材清瘦的中西秀树是江南大学首位全职日籍教授。他说,选择地处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工作,是看中这里对高端人才的尊重;在这里,如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学校。

人才带来团队,团队助力科研,科研赢得效益,但江苏并未就此止步,仅仅靠引进人才带动发展并不能长久,同时也不能招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如何培养提高本土人才?用人才反哺教育是江苏出奇制胜的妙招。

为实现“以人引人”的倍增效应,江苏90位两院院士全部被聘任到高校任教;两年来,全省共选聘省级特聘教授70人。

2008年苏州大学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之后,引才育才两不误。上自校领导下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默默地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面对学校上千名各类教师和各种繁重的工作,苏大校长细致到对每位特聘教授都认识和熟悉。在新材料领域,苏州大学成功引进李述汤院士,投入经费1亿多元,组建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近几年来,研究院面向全球招聘了25位特聘教授,申请各类科研项目83项,获批各类经费1.3亿多元,发表论文170多篇,多篇论文被国际顶尖刊物《自然》杂志评为亮点文章。


用教育促进经济转型

 

继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之后,江苏目前正进行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对发展模式上的脱胎换骨,江苏教育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

记者在南京大学看到,只需要几颗细小如沙砾的纳米材料,一杯浑浊不堪的化工污水不到半小时就变得清澈透明,净化出的化学物质还可以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是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潘丙才和他的团队创造的奇迹。

让科研成果走出学术高阁,2012年江苏实行《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培育建设50个左右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平台。2013411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江苏共有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4所高校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织造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政产学”协同创新的典型缩影。该中心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南京市政府牵线搭台,面向石化产业高端化承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资源,“政产学”三方协同助推南京石化产业转型发展,既实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创新能力,又推动了行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协同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效益。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承担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破解了世界性难题,推动了一场通信领域的产业革命;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主持的“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已投入使用,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1.84亿元。

在江苏,由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科技镇长团”,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们带着他们的“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江苏姜堰、兴化两地推广,以亩产903.8公斤和937.2公斤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据统计,从2008年启动至今,江苏已派出五批共计千余名“科技镇长”,奔赴全省52个县(市、区)的科技创新第一线,为全省近一半的县(市、区)送去新技术,提升基层经济发展水平。前四批“科技镇长团”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415项、合同金额27.5亿元,推动建设创新平台606个。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48%来自高校。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社江苏分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