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 筠
中小学“择校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成为教育公平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表现,而导致“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则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面对这一难题,江苏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以来,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地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等,推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
缩小城乡办学硬件差距
坚持城乡学校硬件配置一个标准,缩小办学硬件差距,是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的最直接表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先后投入140多亿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合格学校创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2012年12月,省政府出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并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省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到2020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
苏州市督促各市、区依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确保每一所公办学校绿色、环保、低碳,办学环境安全、有序、和谐,装备水平达到省定Ⅱ类标准,其中50%以上的学校达到I类标准。淮安市固强扶弱,推进装备条件标准化,先后投入近6亿元,实施“四项配套”、现代远程教育、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等工程。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合格学校标准,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农村和城镇学校生均田径场、功能室、实验室面积,生均图书、生机比已基本持平;全市校园网覆盖率达100%,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建有多媒体教室。徐州市铜山区设立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专项经费,实行统一标准并向边远乡镇、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每一所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达到省定Ⅱ类标准;设立校舍安全工程专项经费,保证学校改造、扩建、新建用地,确保每所学校教育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符合省定要求。
力补师资均衡“最短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认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内师资和校长轮岗交流。2010年5月底,江苏率先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全省首批13个示范区中,每年流动15%以上的专任教师和15%以上的骨干教师成为一条“硬指标”。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以‘县有校用’为导向,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同时明确规定“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
近年来,从鼓励教师校际结对,到试点区域内教师校际柔性流动,再到全面推广教师轮岗,全省各地的师资交流之路越走越宽。苏州市建立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大力推广骨干教师交流和帮教制度,使专任教师高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及骨干教师比例校际之间大致相当。淮安市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实施“三百工程”,每年安排200多所各类示范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结对帮扶,300多名优质学校教师下派支教,100多名薄弱学校骨干教师上挂进修。
保护好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是师资轮岗交流成败的关键。为了让教师轮岗稳定、有效推进,江苏各地广泛听取老师意见,深入调研,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无锡市北塘区通过骨干交流、自愿交流、市场交流、对口交流等多轮工作程序,最大范围兼顾老师和学校的多样诉求。常州市戚墅堰区采取个人自主申请与组织统一调配相结合的形式,本着保稳定、促均衡原则,逐步提升教师流动比例,稳步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步伐。
把“教育高峰”变成“教育高原”
名校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是在社会、政府多方扶持下,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逐渐形成的稀有公共资源。名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施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通过集团化体制机制带动弱势学校发展,把“教育高峰”变成“教育高原”,是推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的有效途径。
为有效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名牌教育,南京市鼓楼区采取了很多措施,尤其在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方面,通过“关、停、并、转、扩”等形式重组教学资源,先后撤销29所薄弱中小学校,同时组建了琅琊路小学、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二十九中等4个教育集团,集团内实施 “五个一”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即本校、分校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账号、一支队伍、一校多址,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教育发展。
2012年秋季开学,盐城市实现了小学生入学“零择校”,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实施了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盐城市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组建了21个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的组建分为“直办型”和“领办型”两种:前者为一个法人,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高度统一;后者领衔学校和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集团内人、财、物分置管理。集团实行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奖惩考核,资源互补共享。集团内的教师双向交流也有规定,比如,“交流符合条件教师不少于15%的比例,交流的骨干老师不少于交流老师15%的比例,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
打造城乡学校合作新平台
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协作组织,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近年来,教育共同体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在成为城乡支教的新抓手、城乡学校教科研合作的新平台。
2005年,海门市教育局启动小学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建设,通过“联校研修”、“双项挂职”、“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四项工作进行共同体经验交流,开展“每月一事”、“送艺下乡”等特色项目推进共同体的活动,搭建“校长俱乐部”、“名师工作室”和“网络论坛”平台,丰富拓展资源共享空间,从而保障了共同体建设的质量。
靖江市共建设了14个教育共同体。该市的教育共同体不再是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单向的帮扶,而是在城乡学校结对基础上的提升,突出了优势互补、城乡互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市教育局要求在各教育共同体内建立稳定的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机制,并规定:农村和城区学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要分期分批互相交流学习,交流数不低于现任领导数的30%;城区学校组织教师顶岗支教和指导性支教,其中顶岗支教教师数不得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10%。共同体学校学生结对活动总次数每学期不少于3次,参与的学生不少于学生总数的5%。目前,靖江市的教育共同体建设从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实现了全学段覆盖。
扬州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活动,300多所城乡学校通过一根网线结为共同体,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层面实现了同步互动、资源共享。建设教育共同体使城乡结对帮扶的“姊妹”学校变成“一家人”,学校之间从传授经验到相互学习,从交流研讨到互派教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量的拓展到质的飞跃,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不少农村学校的生源从“外流”开始出现“回流”。现在,扬州市的教育共同体已经突破了市域的局限,很多学校以“课堂”、“德育”等特色教学为平台,与外省市甚至国外名校组建起了共同体。
教育托管推动强校弱校“齐步走”
托管策略源于企业改革的一种成功实践,把它借鉴到学校管理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学校托管就是主要通过行政推动,将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委托给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进行管理,强校通过业务辅导、骨干支援、经费支持、资源共享、学生联管等途径,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0年起,连云港市大胆创新,开始“委托管理”教育模式。由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委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团队到薄弱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委托管理期间,法人地位、人员属性及工资待遇、学校经费渠道、财产所有权不变,但管理权发生了变化。被委托学校全面接受委托学校的管理,被委托学校的校长法人职责由委托学校授权履行,被委托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任免由委托学校提出方案,报市、区教育局审批后生效执行。委托学校和被委托学校实行“五个统一”,即办学目标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招生工作统一和考核评价统一。同时,委托学校与被委托学校的干部与教师实行双向交流,交流数量不低于被委托学校起始年级教师数的50%,交流任期不少于3年。委托管理以提高被托管学校办学水平、实现托管双方学校优质发展为目标,只要这一目标没有实现,托管工作将一直坚持下去。按照托管协议和目标责任书,连云港市教育局与新浦区、海州区教育局每年分别向被托管学校投入一定教育经费,小学15万元、中学25万元,专门用于改善被托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区督导部门定期对托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市、区两级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实行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托管期间出现的问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