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抓住关键技术 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瓶颈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张顺颐


江苏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很快,省内各市高度重视产业布局,多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特别重要的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但无论从我省,乃至纵观全国,物联网建设和产业的发展才刚刚开了一个头,还有一些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

一、突出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

我省和全国物联网产业三年多来的发展情况表明,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不足,还没有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投入。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突破,仍然是这个产业链最薄弱的一环。

就狭义的物联网而言,关键技术之一应该是传感网和传感器。目前国内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其表现在:多功能、微功耗、小体积、低成本、长寿命、可回收的传感器,包括作为其基础产业的集成电路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传感器的水平比较低,物联网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多次评审包括海归学者提出的物联网应用方案,不少物联网的应用项目,例如环保题材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网络和应用软件上作文章,传感器上没有突破。像目前这样,依靠低水平的传感器很难开发出高水平的物联网应用项目。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很重,需要在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特有的品种,但是也与IT产业密切相关,主要是取决于集成电路的制造水平。

物联网的操作系统还没有引起重视。作为移动通信的终端,手机原先也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几年前,苹果和安卓等手机操作系统异军突起,不仅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移动通信特别是手机的发展。目前,物联网还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但这不等于不需要适应物联网技术的操作系统。从计算机系统和技术的发展来看,物联网也完全需要适应自身的操作系统。我们应当密切注视、紧紧跟踪和实时研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

数据库的情况也完全一样,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在关键技术上迎头赶上。物联网完全可以使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这一点还没有看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区别。问题在于互联网的数据库我们也很落后,基本上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物联网使用的数据库在不少的场合是小型数据库,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把我国的数据库产业发展起来。

物联网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基础产业和关键技术落后,整个产业很难推进,其结果必然是重复“世界制造”,而不是“世界创造”。这样的教训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

二、从政府拉动转向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

近几年的物联网应用和开发,主要是由政府立项,或者建立示范工程,这在初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物联网的概念、功能和技术已经为大家熟知,物联网的应用应该从政府拉动、示范转向市场驱动、政府推动的模式。唯有如此,物联网的发展才可能有生命力。

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社会的需求,靠市场的推动。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对于物联网产业的认识尚处在未知的阶段,需要政府以示范的方法,推出样板。江苏省在2010年推出十大应用项目,由政府组织和推动实施;在2011年推出物联网六大应用的顶层设计;设置物联网发展专项;在历年的物联网专项、现代服务业专项、软件专项和成果转化专项中多次支持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应用开了好头; 其他许多省份基本上也如此,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则必须由政府拉动转为社会需求的驱动,这需要发挥物联网应用的效果和效益,才能使得社会接受,也才能使得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政府的作用将转为通过各种政策来加以推动,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政府需要明确方向,在一定的程度上组织分工协作,从多方面给予各种支持,这也是政府推动的方向和焦点。

三、迫切需要提高物联网应用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省和各市由政府或者部门出面,在十大领域启动物联网应用项目,以应用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项目已经开始应用,并且初见成效;全国不少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物联网的示范项目也推出很多。但已有的一些物联网应用的范例技术水平不够,效果不明显,效益不够显著。

笔者从2009年以来,多次参加工信部的物联网总体发展方案和项目的讨论,参加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和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的物联网人才和专项的评审,并且多次去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以及苏北地区考察物联网和IT产业,也联系过广东、上海的有关单位,对于我省和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之快和水平之高深受鼓舞,但是也感到不少申报的物联网应用项目技术内涵和应用水平不够,缺乏新意。我们应当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

物联网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智能交通、物流、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在环保、社会事业、城市管理方面也开始应用。但是由于应用水平不够,这些领域的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接纳还处于试探阶段,由此引发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完善系统的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得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

下一步,我们需要继续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和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需要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的优势企业。同时还要研究和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向社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渗透,加强对各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影响。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原副校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