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与时俱进的幸福追求

发布时间:2014-08-20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江苏8000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从2003年提出全国第一个省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到2010年全省从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我省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江苏应有何新作为?本刊组织编发一组文章,把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放在全国一盘棋中来观察,对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陆 峰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历史性定位,是前后三任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其中,第一个率先是第二个率先的前提和基础。十余年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成为几届江苏领导集体接续不断的目标追求,成为凝聚全省人民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强大精神动力。


小康理想具体化 提出全国首个省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历史需要回溯到10年前的那个春天。

20033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胡锦涛同志来到江苏代表们中间,和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对江苏的发展充满了殷切的期望。他说,江苏经济基础比较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江泽民同志参加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与江苏代表一起共商国是。他殷殷嘱托:江苏的未来前途无量,江苏的发展责任重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有条件搞得更快一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江苏一定会拓展新优势,再创新业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小康的追求,是中国人自古的梦想。但小康究竟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指标界定。当年,全国“两会”一结束,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就来到昆山,走村入户,了解百姓心中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玉山镇泾河村村民黄泉宝家,李源潮问他收入多少、有什么操心事时,心直口快的老黄说:家里吃住用什么都不愁,养老、医疗也“保”上了,日子过得很舒坦。要说还有些什么不满意,就是村前屋后树太少,收入也要再高些才好。

按照群众对全面小康的期盼,结合江苏发展实际水平,江苏精心设计全国第一个指标体系。2003429日,全面小康指标制定工作小组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江苏建设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初稿。其时,全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可以参照。制定者们说:“李源潮同志最关心的是富民指标,最后出台的体系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1000美元,这两项最为核心的指标当时是他提出的。”省委还就制定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省人大、省政协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全面小康体系,其主要指标是四大类,18小项,25个单一指标。“四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4个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确定了全省和各个区域的实现时序进度。在这个指标体系中,针对我省GDP总量高而老百姓不够富的实际,将“富民优先”放在了突出位置上,首次明确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与人均GDP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发展指标,从而真正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把富民作为最花力气的工作,作为最过硬的政绩。

这一指标体系,把十六大上关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结合江苏发展实际“量化”了。

2003723日,在省委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获得通过,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随后,以省委文件的形式下发。这次全会同时确立了本世纪初叶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即2010年左右在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此,“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入人心。


突出人民群众认可度 按时序进度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指标体系的制定,对推动江苏全面小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考核作用。

对照全面小康四大类1825个指标目标值,从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以来,我省全面小康各项指标完成时序进度的情况是:2003年有19个,200419个,2005年增加到23个,2007年增加到24个。到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25个指标中除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外,有24个指标达标。

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我省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不同的时序进度,即省定时间是:苏南为2007年前;苏中为2012年前;苏北为2017年前,宿迁市为2019年前。按省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在13个省辖市中,20个及以上指标达到时序进度的有10个市。2007年,苏南地区已经总体上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

从最近的监测数据看,到2011年末,全省全面小康达标县(市)比例超过六成,苏中地区以县为单位实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苏北地区达标县(市、区)个数增加到6个,全省县级全面小康建设再上新台阶。

按照《江苏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及达标认定工作程序的意见》及相关评审规范,省有关单位对全省49个县(市)和部分区2011年度全面小康监测统计数据进行了综合测算、跟踪调研、会审与认定。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本年度符合指标总体达标条件的全面小康达标申报地区,开展了百姓认可度电话调查。

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新确立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监测数据显示:全省49个县(市)完成省定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均达到21个以上。按全面小康达标指标个数统计:49个县(市)中, 33个县(市)达标指标在22个以上,16个县(市)达标指标在17-21个之间。

2011年度新增4个县(区)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其中,沛县有24 项全面小康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建湖县、宝应县、盐都区均有23项全面小康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电话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2011年申报全面小康达标且符合指标总体达标条件的上述4个县(区)进行了百姓认可度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本地全面小康认可度综合得分均超过60分,符合达标条件。

目前,我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中,有三项指标涉及民意调查,分别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公众对城乡环境保护满意率、当年达标申报地区的百姓对本地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县级全面小康达标认定中百姓认可度民意调查作为一项制度创新,通过听民意、解民忧、纳民智,使全面小康建设更贴近于百姓大众的期盼。


提升目标定位 在全国小康建设中体现江苏作为

 

2010年全省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基础上,继续打牢“第一个率先”的坚实基础,不断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的成果,已经成为江苏上上下下的共识和行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在全面小康的全国一盘棋中,江苏如何作为?

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我们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最新要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丰富“两个率先”目标内涵,开拓进取创新科学发展思路举措,凝心聚力引领全省人民接续奋斗,以务实的举措和过硬的成果,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的发展,历来为中央高度关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干部群众以清醒的头脑、扎实的作风、高昂的干劲,始终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省委常委会在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进行研究部署时指出,要抓紧完善、提升“两个率先”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考核作用。指标体系的修订,要体现更高标准,对一些反映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要以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平为基本标杆,尽量向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平靠拢;要强调普遍达标,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不仅要看纸上的数字、更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使“两个率先”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得到百姓认可。要突出质量效益,紧扣主题主线,以解决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指向,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考核指标,真正使我们的率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是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的率先。

实现全面小康,难点在苏北。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于苏北各市而言,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平衡的基本市情没有变,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后发追赶的地位没有变,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任务没有变。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做到忧患在心、务实求实、少说多做,既咬定小康目标不动摇,推动发展不松劲,又坚持时序进度服从发展质量,统计数字服从群众感受,使苏北的全面小康建设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